第16章 拜師程廷華(一)(1 / 1)

拜別郭雲深,孫祿堂決定先回保定府看看母親和張舉人一家,然後去京城尋程廷華拜師。孫祿堂回來,眾人都歡喜不已。

一別八年,孫祿堂已由一個不諳世事的毛頭小夥轉變成一位武功高超的英俊後生。那昭賢小姐也正值桃李年華,淡白梨花麵,輕盈楊柳腰,不僅人出落得更加俊美,她悉心照料孫母,那賢淑之心可比那冰壺秋月。孩提時,這倆人可稱青梅竹馬,兩小無猜,談談笑笑,倒也無拘無束,隨著年齡的增長,今日再相逢,卻都不禁麵紅耳熱,拘束得緊……

此時,李魁元已回到家鄉沫水縣,深居簡出,他已金盆洗手,徹底結束了走鏢生涯。孫祿堂沒能見到李老師,心中頗為惆悵,一副若有所失的樣子。

其實,李魁元一直牽掛著孫祿堂他這位徒弟,離開保定府前曾專門來到張府,和張舉人談及孫祿堂與張昭賢的婚事,他對張舉人說:“張兄,我如今準備還鄉,當前就牽掛一事,就是福全的婚姻大事問題,以前我曾經和張兄提及過,昭賢侄女知書達理、聰慧過人,和福全倒是天生的一對!然我的徒弟乃鄉下之人,怕是高攀不上啊!”

李魁元雖是行伍之人,但他粗中有細,以前確實提過孫祿堂和張昭賢的婚姻之事,但那時兩人年紀尚輕,不到談婚論嫁的年齡。今日見麵,不敢唐突,隻得投石問路。

張舉人微微一笑:“李兄多慮了,福全之事我以前曾跟兄提及過,他學成之日,就是他們的成親之時!福全雖在鄉下,但他堅韌好學,有古人之風,可成大器也!”

當時,二人就定下,待孫祿堂學藝回來,就給他們完婚。

孫祿堂回來的當夜,張舉人便同夫人商議。接著,張夫人就把孫母找來,把孩子們準備完婚的事講了一遍,征求孫母的意見。那孫母更是喜不自禁,昭賢姑娘秀外慧中,人不光漂亮而且賢惠、善良,這幾年和孫母朝夕相處,母女倆早就結成了深厚的情誼。

當夜,孫母就鄭重其事與孫祿堂說起這件事,並把張舉人說的二人完婚後,可在保定開設武館,一則謀生計,二則弘揚國術,強我華夏子民素質。孫祿堂此時卻一心進京拜師提高武技,所以,他極力說服母親要把婚事再拖一拖。孫母急了:“福全,你按著心口想一想,你何德何能,去哪兒找這麼好的媳婦去?你學武媽不反對,結了婚出去也行啊!”

無論孫祿堂如何解釋,母親就是不同意,末了,孫祿堂就告訴母親他去找張舉人,如果說服不了張舉人,就和昭賢姑娘結了婚後再出去拜師深造武藝。

這樣,孫母勉強答應了讓孫祿堂去找張舉人。

孫祿堂哪敢去找張舉人,他先去了昭賢小姐的房間,敲開房門,孫祿堂卻又張不開嘴,說了一些感激的話。那張小姐是何等聰慧之人,知道他來肯定有事。再三詢問,孫祿堂才把自己的想法說了,昭賢小姐是有誌女子,雖戀戀不舍,但她更希望孫祿堂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就和他一起去找了張舉人,張舉人聽了孫祿堂的打算後,支持孫祿堂為自己的發展遠赴京城拜師,欣然同意把婚事拖一拖。

孫祿堂在家中團聚十餘日,同昭賢小姐正式訂了親。兩家行過奠雁之禮,那昭賢小姐對孫母的侍奉更是盡心。孫祿堂心中沒有了牽掛,第二天,他便踏上京城拜師的道路。

秋天了,冀中平原的秋天晴朗淡藍,萬裏無雲,天空像冰一般地澄澈。蔥綠的樹木染上了金色,依然亭亭玉立在大路兩側。農忙後的田野,顯得異常寧靜景象,偶爾有鳥雀掠過,唧唧啾啾,忽而倏地一聲,又飛得無影無蹤了。

通往京城的官道上,孫祿堂風塵仆仆,背著一副褡褳,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匆匆趕路。他在深州從師郭雲深時,每天都要跟在郭雲深的馬後飛奔百餘裏,練就了一身絕好的輕功。怕在官道上引來人們的異樣眼神,他便走小道,隻見他運用輕功,雙腿微屈,丹田提氣,像箭一樣射向遠方。他清晨起程,途經徐水、定興、涿縣、竇店,掌燈時分,便已到了京城的南邊良鄉縣城,看看天色,孫祿堂也覺得肚中饑餓,便在城中找一客店住下。

一夜無話。翌日,拜師心切,天邊剛露出一點魚肚白的曙光,他就出發了,穿村越鎮,待朝陽升起,彌漫的霧氣晨霧消盡,他已踏上了聞名中外的蘆溝橋。

走近橋頭,隻見橋兩邊各有一對石獅子守衛著,東邊一對朝著橋頭,西邊一對朝著橋尾。孫祿堂早就聽說過,這次親眼得見,果然宏偉壯觀。他佇立橋上,但見那漢白玉石欄上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石頭獅子,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橋下永定河水滾滾翻卷,奔流不息……。

孫祿堂在橋上觀望了一陣,不禁思緒萬千:盧溝橋曆經幾百年的風雨滄桑,依然雄偉而立,不改當年麵貌,而人生呢?想到自己的啟蒙老師吳精純,形意拳師父李魁元,還有尚在獄中的郭雲深……孫祿堂心裏唏噓不已。

過了蘆溝橋,應該就快進京城了,孫祿堂心裏暗忖:不知那程廷華先生到底是怎樣的一位先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