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的前周朝臣來到長安城,十日後,晉國的幾十朝臣也抵達了長安城,而且是王仲良為首,陸七有備的安置了職位,為了不生嫌隙,陸七讓晉國來的宰執主管南方事務,前周宰執主管北方事務,但隻是主管,必須一起議政才能生效的交給六部執行,政事堂的宰執有十三位,趙普成為了右相,王仲良為左相,一主北,一主南。
樞密院的樞密使是曹彬,副樞密使是伍海,潘美被陸七打發去了南方,去進攻南越和大理,南越那裏已然攻占了一半,但因為趙匡胤的原因,晉國對南越的進攻暫時停滯了很久,陸七讓潘美率軍去了巴蜀,自巴蜀向南進攻,巴蜀的南麵就是大理(雲南),大理的西邊有一個吳國(越南),潘美率軍去了,能夠與徐明軍力形成兩路拳頭。
讓陸七最愉悅的,是貴五叔也來了長安城,貴五叔是衛尉寺卿,而在太原的陸東生也奉召來了長安城,任職為宗正寺卿,前周的司農寺卿潘佑也來了長安城,陸七不計前嫌的接納,潘佑曾經是唐國的司農寺卿,曾經激烈彈劾過陸七在常州的官押銀契。
前周的鴻臚寺卿和太仆寺卿,陸七也予以了接納,韋浩也被陸七調來任職了大理寺卿,孟石也被陸七給調來了長安城,任職太府寺卿,太常寺卿和光祿寺卿需要交給後宮任職,中府使為內廷總管。
九寺卿的本職是太府(戶部—錢)、司農(戶部—糧)、宗正(禮部—皇族)、太常(禮部—祭祀)、光祿(禮部—膳食)、鴻臚(禮部—外交)、衛尉(兵部—軍器儲備)、太仆(兵部—馬政)、大理(刑部—司法)。
九寺衙門的存在有分權六部的作用,但陸七置立內廷形成獨立的家天下,卻是賦予九卿一使執掌地方王府軍政的權力,更是讓內廷直接的參與科舉人才拔選,其目的就是形成‘天子門生’,讓優秀的人才成為皇家學員和勢力。
例如陸七製定的武科舉,能夠把軍中底層的軍武人才挖掘出來,雖然隻是錄取一千人,但初期參與拔選的軍武人才會是數達十萬,那些參與初選的軍武人才,隻要達到規定的軍武標準,都會被記錄入內廷文案,內廷會根據需要優先予以吸納為王府護軍,那才是武科舉的真正作用。
若是隻由了兵部和樞密院主持武科舉,那拔選的武舉多數會是靠關係才能參與,平民和普通武官家的兒子,層層阻礙排擠之下,很難進入武舉拔選。
有了七位寺卿,就有了內廷事務處置的基礎,陸七讓七位寺卿嚐試處置內廷事務,主要是先將科舉之事運作起來,形成內廷對各個王府的事務過問。
南方的王府已然形成了內廷轄管,北方的王府,陸七指定了洛陽府,石國府,虢國府,天錦府(成都),興元府(漢中),江陵府,南陽府,壽山府(壽州),揚州府,大名府,蓬萊府(登州),河間府,幽州府,雲中府(雲州),會寧府(會州),敦煌府,伊吾府。
這些置立為王府之地,屬於了中央內廷直轄,成為皇家用度的來源和支出,皇家的賜賞,建造,各種支出,皆取自王府之地,與國庫財力予以分割,形成了一種國中之國的統治。
如今這些指定的王府之地的長官,由刺史改稱了府相,直接向了長安城負責,如今有了七位卿相,陸七就將王府之地的事務轉交了內廷,但官吏任免和軍力調動的權力沒有給予,就是回應正常的述職和請示文書,整理王府之地呈報的各種信息。
有了政事堂,樞密院和內廷接管了日常軍政事務,陸七得以解脫了繁瑣事務的糾纏,他抽身巡視長安城的防禦,走訪了一下民生,又去鳳翔駐軍巡視了一番,最後去了漢中興元府見小馥。
十二月,又下上了大雪,這是今年第四場雪天,迎著呼嘯的風雪,陸七的心裏卻是溫暖愉悅,瑞雪兆豐年,明年西部的農事應該有了好收成,今年為了河南與河北的賑災,以及治理黃河,卻是耗費了太多的糧食,還有支援北方的戰事和歸治,也耗用了河西很多的羊群,隻有讓北方疆域的將士和平民吃飽,才能獲得了真正的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