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多事之秋(1 / 2)

元封十八年秋,正應了那一句“多事之秋”。

敬王軍中的七皇女因反抗被殺… …大皇女攜十皇女領兵從邊疆歸來剿滅叛軍… …四皇女現身西南起兵與朝廷大軍夾擊敬王… …五皇女回京傳達皇帝的旨意… …皇帝回京。

黃葉紛繁而落的時候,敬王的反叛終於落下了帷幕,從春到秋,還不足一年,這股叛軍便在三路夾擊之下土崩瓦解,敬王隻能夠帶著些許心腹手下逃竄,卻又在逃竄的途中起了內訌。

敬王之女以其母首級獻於朝廷,求以免死,帝不允,誓要血債血償,無奈,敬王之女攜部分下屬逃竄深山之中,又過月餘方才被戮,皇帝寬宥,屍首得以安葬。

隨同敬王謀反者眾,皇帝不願株連甚廣,著刑部一一查清,區分主動隨從和被脅迫隨從者,分別量刑。饒是如此,被斬首者也達千人之上,抄沒家產,全家發賣為奴者不下萬人。

“這是何苦來哉?”看到最終的結果,羅清鳳感慨萬千,想到那段時間的不安,再看到皇帝歸來後的平靜,她以前是不是把安陽王想得太厲害了?

皇帝不回京,讓人心神不安,皇帝回京了,羅清鳳更是頭疼不已,自家後院的那位還真是… …送十一皇子入宮是必然的,但想起自己對十一皇子的不恭敬之處,隻怕他回宮之後翻後賬。

撫著額角,羅清鳳轉到了十一皇子的院子,敲了門進去,看到十一皇子手持一卷書正在細看,倒是難得的安靜。

“皇上已經回京了,我已經請秦大人稟奏皇上,估計明日便會有人來接十一皇子回宮,這段日子的不敬,還請十一皇子多多包涵了!”

翰林院的人是沒有直接上書的可能,她們的奏章多要經過好幾次轉手,這其中就可能會有什麼弊病,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羅清鳳特意去找了秦大人。

這位秦大人不愧是多年不倒的寵臣,果然有其獨到之處。

皇帝不在京的那段日子,秦大人便稱病閉門不出,她的女兒為了侍疾,也是概不見客,連安陽王的邀請都擋了好幾回,什麼事都沒沾染上,雖有些無作為,但總好過被秋後算賬。

秋後算賬,如今,可不就是秋後算賬麼?

七皇女的葬禮,皇帝要大辦特辦,卻因為十四皇子到底是皇子,並且死得並不光彩,而沒有聲張,十一皇子的下落,也沒有幾個人追問,倒是幾位有功的皇女都得到了嘉獎。

當初逃離了甘南,皇帝便下了決斷,由十皇女到大皇女那裏送信,讓大皇女領兵剿滅亂黨,而由四皇女調動西南的軍隊,若是有不服從的便隻管誅殺,那位武官便是因此而死,四皇女一回京便宣布了那位武官的罪行,同時得到提拔的則是那個聰明懂事的副手。

敬王事情能夠這麼圓滿地解決,不得不說幾位皇女的配合默契,而這種情況,大約是出乎安陽王預料的,有小道消息宣稱五皇女回京的時候,安陽王便不願意交權,還是因為幾個說話很有分量的大臣支持,五皇女才能夠平安完成任務。

而皇帝這麼安排也是十分妥當的,十皇女年齡小,無論是領兵還是作戰,都隻有嘴上功夫,倒是傳信最適合不過了,而四皇女殺伐決斷,正適合獨掌一麵,至於派遣五皇女回京,便是跟五皇女的父族有很大關係了。

五皇女的外戚力量在諸位皇女之中可謂是最龐大的,其父族在京中盤踞三朝,凡是世家沒有不與之聯姻的,久而久之,便成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互相庇護。

若是別的皇女回京,安陽王若是真的有反意,悄悄殺了,或者是製造一些意外什麼的,便是沒人相信,也少人追究,但五皇女回京,安陽王便是想要下手都沒有機會。

五皇女也聰明,大張旗鼓地進城,生怕別人不知道她是五皇女一樣,來得突然,根本沒有給意圖不軌的人留下任何商量的機會,一回來也不是回宮,而是回到祖父家中,由此也能夠得到全麵的庇護。

原先支持安陽王的人看到五皇女回來了,便有大半都倒戈到五皇女這一方,理由也是光明正大的,原先是皇帝不在,皇女也不在,所以才讓安陽王上來撐撐台麵,而現在皇女帶著皇帝的旨意回來了,沒道理還要聽安陽王的。

這其中,便有五皇女的父族出力,也因此,平亂之後,五皇女成為太女的呼聲最高,其次便是四皇女,再次方是大皇女。

大皇女立功不小,得到皇帝應允可以在京中過年,等到年後再去邊疆,而十皇女雖然有傳話之功,但比起她的姐姐們,這樣的功績就算不上什麼了,並沒有人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