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甘肅緣起
甘肅省以甘州(張掖)、肅州(酒泉)而得名,簡稱甘。因本省大部在曆史名山隴山(主峰名六盤山,海拔2945m)以西,公元前280年的周代(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在省境始置最早的郡級政區“隴西郡”。唐代始置當時全國最大的道級政區“隴右道”(古代以西為右),因此曆史上又以“隴右”作為本省特稱,簡稱“隴”。
甘肅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早在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50萬年~1萬年)就有人類在甘肅廣袤的大地上繁衍生息。從20世紀20年代以來,中外地質地理與考古學者,先後在本省的黃河與長江流域以及河西內陸流域諸河穀階地上,均發現過較多的史前人類的文化遺址。特別是境內的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至新石器時代(距今約8000年~4000年),省內各民族的文化已相當發達,因而留下了一大批彩陶與細石器共存的文化遺址。發育在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兩個係統,在省境涇渭河穀、河湟穀地、洮河、西漢水二至三級階地以及河西走廊綠洲區皆有很多發現。所不同的,是本省新石器文化與黃河中下遊相比,具有顯著的特征和不同係統,因此有人將之列為黃河上遊的史前文化類型,以突顯其在中國史前文明及考古學上的重要地位。如距今7800年到5000多年前的秦安縣大地灣遺址所發現的殿堂式建築群、燒製陶器的窯址,彩繪絢麗的陶器和陶器上的刻畫符號,表明當時的甘肅居民已創造出了使人驚歎的遠古文明。1923年於臨洮縣馬家窯發現的馬家窯文化,反映了距今5000到4000年前甘肅地區母係氏族社會向父係氏族社會過渡的發展階段,證明以農業為主兼及畜牧、漁獵和采集的多種經營已是當時社會經濟的重要特色,因之被稱為甘肅型仰韶文化。這些史前文化,彩繪陶器出土數量龐大、造型精美、色彩鮮豔,使甘肅贏得了“彩陶之鄉”的美稱。
在漫長的曆史時期,甘肅曾是我國與歐洲、中亞、西亞、南亞各國和各民族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過區,在保存我國古代傳統文化、傳播西域文化方麵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本省現有漢、回、藏、東鄉、土、裕固、滿、保安、蒙古、撒拉、哈薩克、維吾爾等10多個民族,共同在這塊土地上生息。2007 年全省總人口約為2606萬人,居全國第21位。人口的平均密度為60人/ km2。人口分布很不平衡,東多西少,80%的人口居住在黃河以東約占全省1/3的土地上。與我國東部地區相比,本省屬地廣人稀之地。
第二節 地理位置
甘肅全省麵積40.74萬km2(不含未定麵積),在目前全國各省區中,僅次於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黑龍江及四川六省區,居第7位。省境輪廓似啞鈴狀,兩頭較大,中部狹長。整體西北-東南走向,東西延伸達1655km,南北寬530km。地理坐標位於北緯32°1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東接陝西,省界部分以近南北走向的子午嶺與六盤山南段為界,部分橫越秦嶺及涇、渭、嘉陵江諸河穀;南鄰四川,主要以黃河河曲段、岷山主脈及其東南延伸的摩天嶺為界;西連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靠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並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
一、祖國版圖的地理中心
就自然景觀而言,地球上的各個部分都有其特色,不能互相取代,也難分優劣。但一般來說,領土遼闊的國家會擁有較多獨特的自然景觀。甘肅擁有45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遠不如新疆等省區,但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卻擁有多樣的獨特自然景觀。
一般地理文獻習慣將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區合稱西北地區,但事實上,我國大陸部分的地理中心位於甘肅中部蘭州市區。根據1∶600萬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測算,大塊陸地的幾何中心大概在103°25ˊ,北緯35°47ˊ,恰落在蘭州市域。由蘭州向國境最遙遠的東北極東部(黑龍江和烏蘇裏江彙流處的黑瞎子島)引2800km的直線作為半徑,則全國大陸及主要島嶼皆在此圓周內。除正北方距蒙古國僅640km外,其餘任何方向,距國境均在1400km~2500km間。在全國範圍內,沒有第二個大城市更居於全國的幾何中心了。陝、寧兩省區均位於這個中心以東,甘肅省亦有小部分在此中心以東,而大部分位於中心之西北。早年孫中山先生曾稱蘭州為“陸都”,對它的交通和經濟地位有極高的估價,原因亦在此。還有很多的社會知名人士,包括一些港台記者也都承認蘭州居全國地理中心。我國版圖地理中心在蘭州市區,這無疑是一稀缺的旅遊資源,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
二、國家地理的重要界線
甘肅省河西地區可歸屬亞洲中部,省內黃土高原和隴南山地等則屬東亞。亞洲中部指青藏高原以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一線以西及西伯利亞以南的廣闊地域。亞洲中部-東亞分界線在地理學上是一條重要的界線,作為內外流域的分水嶺,此線以東河流統屬太平洋流域,線以西河流則多為內陸水係。甘肅省位於上述界線兩側這一特點,使得它成為東亞與亞洲中部、西亞和歐洲之間的陸上交通孔道。
地理學上著名的“璦琿-騰衝線”,則通過甘肅的隴東和隴南。它是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或作“愛輝-騰衝一線”、“黑河-騰衝一線”)。它將中國劃出兩個迥然不同的自然和人文地域,構成強烈的反差,具有重大意義。這條線從黑龍江省璦琿(1956年改稱愛琿,1983年改稱黑河市),經過甘肅東南部和四川西北部,最後到雲南省騰衝,大致為傾斜45度的直線。東南半壁占全國麵積的36%,卻居住著全國人口的96%;西北半壁占全國麵積的64%,但人口僅占全國的4%。“璦琿-騰衝線”大致上和我國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相重合,不僅是我國人口和民族的地理分界線,也是我國的自然地理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