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生物多樣性及生態係統(1 / 3)

第一節 植被與土壤的地帶性分布

甘肅的生態係統,可用綜合反映水、熱等自然條件特點的地帶性植被說明之。所謂地帶性植被,是指分布在顯域地境(具有壤質土或粘質土的非鹽漬化、排水良好的平地或坡地)的植被類型,該植被類型主要決定於氣候和土壤。甘肅省由於幅員廣袤,南北跨越10個緯度,東西16個經度,山地和高原的大部海拔在2000m至3000m上下,因而動植物和土壤的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分布均十分明顯。

一、水平地帶性

現代植被的地帶性分布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是自然條件變化規律的最直接、最準確的反映,它決定了植被類型及其演替方向和頂極群落的分布。由於本省西部有祁連山地與甘南高原的隆起,打破了西部緯向地帶性規律。這一規律隻在烏鞘嶺和甘南高原以東地區,表現比較明顯。除部分山地外,大致從東南向西北,可分為下述幾個生物土壤地帶:

1、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黃棕壤地帶

本帶大約在北緯33°33′以南,相當於西漢水、南秦嶺以南地區。因本帶內西有岷迭山係隆起,東是南秦嶺和大巴山地,所以北亞熱帶氣候隻能出現在海拔1200m以下的穀地中。其中分布著我國北亞熱帶植被常見的植物種,如白楠、黑殼楠、女貞、雲南樟、長葉烏藥、凹脈榕、珍珠蓮、柴荊、山合和常綠櫟類等,組成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針葉樹有柏木和馬尾鬆。本帶多亞熱帶經濟植物,如柑桔、無花果、烏桕、茶、油桐、棕櫚、桉樹、枇杷等,廣泛分布於河穀地區。穀底以上,便是山高穀深的地貌,表現出以垂直帶譜為主的類型。海拔在1200m~2000m間,以鬆櫟林類型為主,鬆樹多華山鬆與油鬆;櫟樹多檞樹、栓皮櫟、銳齒櫟及柞櫟。此外還有大量的鵝耳櫟、漆樹、榆椴等。

繁茂的森林中,植物性食料相當豐富,隱蔽條件也特別優良,許多食草獸和食肉獸,都棲居其中,如麝(麝香子)、甘肅馬鹿、岩羊、蘇門羚(俗名三如或四不象)、野豬等,其中以麝、蘇門羚和野豬分布最廣。雄麝腹部臍腺分泌的麝香,是珍貴的藥材,麝皮可製革,野豬雖常危害莊稼,而皮可製革。森林中的食肉獸,有熊(黑熊)、金錢豹、石貂(掃雪)、艾融、猞猁、獾等。世界稀有的金絲猴,產於武都、文縣等地。棲息於茂密的森林中,以野菜、嫩芽、嫩葉、竹筍為食料。毛色金黃、長軟而美麗,製成皮裘,不但輕暖,且可防治風濕性關節炎,故經濟價值很大。

本帶土壤在河穀平地、丘陵低山,以黃棕壤及其被改造的水稻土為主。海拔高度在2000m以上的中山區,則有山地棕壤、山地森林草甸土及山地草甸土。黃棕壤舊稱粘盤棕壤,它代表黃壤到褐土兩種土類的過渡類型,特征是腐殖質層較薄,有機質含量約4%上下。土壤剖麵呈黃棕-褐色,沉積層的質地粘重而堅硬,呈核塊狀結構,中有小型鐵錳結核和斑點。在2m以下或更深處,有石灰質結核。上部土層呈弱酸性到中性反應,下部呈中性到弱堿性反應。河穀階地的黃棕壤,大部已作耕地,種植冬小麥、玉米、棉花、水稻等作物,也栽植柑桔,但品質不好。

2、落葉闊葉林-褐土、淋溶褐土、山地棕壤地帶

分布於天水以南的北秦嶺和微成盆地,大約北緯34°30′以南。其中,徽成盆地海拔較低,如兩當海拔1040m,≥10℃積溫可達3800℃,徽縣海拔931m,≥10℃積溫3820℃,成縣海拔970m,≥10℃積溫3760℃,故屬暖溫帶氣候。它是我國東部落葉闊葉(夏綠)林帶向西伸入本省的一部分,本帶除成縣東南部的南康鄉以南外,無常綠闊葉樹種,以落葉闊葉林和溫帶針葉林的闊葉混交林為主。微成盆地經過長期的農業生產活動,現存天然植被不多。在盆地周圍,海拔1200m~1800m的山坡,為銳齒櫟、槲樹林所占有。針葉樹種有油鬆、華山鬆和白皮鬆。其中山地,隨海拔升高,也出現垂直帶譜,依次為遼東櫟帶、樺木林帶、雲杉冷杉林帶等。如小隴山植被的垂直分帶明顯,海拔<1 800m以銳齒櫟為主,混生華山鬆、油鬆、山楊、白樺等;1 800m~2200m間,以遼東櫟為主;>2200m,有小麵積的青杄林。西部在白龍江中上遊山地,還保存著不少大片的原始森林植被。在2500m以下,為遼東櫟、油鬆、側柏、槲 樹、山楊和灌木等。在2500m以上,則為青杄、白杄、紫果雲杉、紅樺等。

本帶的動物在種類及數量上,都不及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帶豐富。主要有狼、紅狐、野兔及在田野的鼴鼠等。紅狐不僅分布在森林中,而且分布在草原丘陵地區。狐皮可製大衣、皮帽、皮領等,經濟價值很高。

地帶性土壤平地以褐土為主,川壩區有潮土與水稻土。山地以淋溶褐土及山地棕壤為主。北秦嶺南坡拔海<2400m,則為山地黃棕壤;>2400m則為山地森林草原土和山地草甸土。北秦嶺北坡從渭河穀地南部的山麓到拔海2800m以下為夏綠闊葉林到針闊混交林帶的山地褐土,至3000m上下的針葉林下為山地棕壤和山地灰棕壤,3000m以上的山嶺,則出現亞高山灌叢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

3、森林草原-粘化黑壚土、灰褐土地帶

森林草原的北界約在華池、慶陽、鎮原、靜寧、華家嶺、臨洮、臨夏一線,該線在隴東略與年降水量500mm的等值線相符,在隴西則和年降水量450mm的等值線吻合。它是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向溫帶草原過渡的類型,植被以中旱生灌木和草本占優勢,喬木稀散矮小。常見草本有白羊草、黃菅草、野古草、大油芒、長芒草、鐵杆蒿、茵陳蒿、茭蒿等,灌木主要有酸刺、狼牙刺、黃薔薇、扁核木、檸條、胡枝子等,喬木樹種以遼東櫟、山楊、樺木、側柏、油鬆、雲杉為主。本帶由於開墾曆史悠久,土壤侵蝕嚴重,原生植被幾全被破壞,已無大麵積整片的森林,僅在溝壑邊緣或名勝古跡附近,尚可見到殘存的森林植被。在地勢較高的山區,如崆峒山、隴山等,由於氣候較濕潤,且部分經人工保護形成茂密的植被,不僅有多種喬木,如華山鬆、白樺、五角 楓、山楊和遼東櫟等。也有許多灌木和草本植物,如忍冬、衛茅、枸杞、小蘖、薔薇、丁香、黃菅草、大油芒、白草等。野生動物有黃鼠狼、紅狐、獾、野兔等,黃鼠狼多在夜間活動,毛皮可製皮衣及褥等。

本帶土壤,平地以粘化黑壚土為主,山地以褐土和山地棕壤為主。粘化黑壚土分布在普通黑壚土的南部,是普通黑壚土與褐土之間的過渡類型,它是旱生森林與草原灌叢植被下發育成的。其特征是粘化程度較強,具有發育較明顯的棕色粘土層,腐殖質層比較深厚,自表土開始即呈強烈的石灰性反應,但其基本特征與普通黑壚土類似,故命名為粘化黑壚土,作為黑壚土的一個亞類。

4、典型草原-黑壚土地帶

典型草原(幹草原、真草原)南接森林草原帶,北界在永靖、蘭州、同心、鹽池一線,年降水量300mm~450mm。由於水分條件的限製,顯域地境已不能形成森林植被及中生植被類型。它與上述森林草原帶一樣,曆史上也是農林牧業生產的主要活動場所,經過長期濫墾、濫牧、濫櫵采的結果,天然植被全被破壞,引起嚴重的土壤衝刷和水土流失,自然植被隻殘留在黃土荒坡及石質山嶺。代表性植被在隴東黃土區以大針茅、短花針茅、長芒草為主;隴西黃土區以蒿屬,百裏香、長芒草為主;在車道嶺、華家嶺之北以阿蓋蒿、長茅草和短花針茅為主。在興隆山-馬寒山2 200m~2 800m的陰坡,由於海拔高、降水量大,現在還保存有高大雲杉林及青杄、白樺為主的森林。在2800m~3500m米,則為以杜鵑屬為主的亞高山常綠灌叢,在>3500m則為高山草甸。由於環境條件的補償作用,各種地帶性植被也可呈斑點狀或條狀出現在本地帶而對它們特別適宜的隱域地境。如蘭州五泉山、紅泥溝一帶,因有經常性泉水出露和徑流,故而有闊葉林分布。再如黃河岸邊,由於地下水和土壤水豐富,故而有沿岸柳樹林和灌叢林分布。石質山地垂直帶植被和隱域植被,都不能真實地反映當地的大氣候和地帶性土壤,故而不宜與廣大黃土區的植被相提並論。

黃土高原早期有豐富繁茂的草類,為野生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料,這裏當初生活著為數眾多的有蹄類草原動物和齧齒動物。後來由於人類增多而耕地擴大。大型食草動物逐漸減少而絕跡,至今還棲息著成群的蒙古野兔、達烏裏黃鼠、鼠兔及不少齧齒動物。亞高山草甸動物的旱獺(俗名哈拉)是傳染鼠疫、破壞草甸的害獸,但其毛皮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