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帶土壤以黃土為母質的黑壚土為主。其特征是具有深厚而疏鬆的腐殖質層,多呈黑色至淡灰色,有機質含量一般為1%~4%,心土到底土具有不同程度的菌絲狀鈣積層和隱粘化現象,剖麵呈微石灰性和中性到弱堿性反應。由於發育程度的不同。從半濕潤到半幹旱,可分為粘化黑壚土、山地黑壚土、淋溶黑壚土、草甸黑壚土、普通黑壚土和淡黑壚土6個亞類。普通黑壚土,概分布在涇河中遊的黃土原上及華家嶺以東的黃土嶺穀地;淡黑壚土概在華池及環縣以北的幹草原區;草甸黑壚土多在河穀階地的地下水位較高地段;淋溶黑壚土,多分布在山麓向山地森林土壤的過渡區;山地黑壚土多分布在華家嶺一帶海拔在2000m以上的黃土原梁區;粘化黑壚土主要在南部較濕潤的森林草原區。
5、荒漠草原-灰鈣土地帶
本帶概在幹草原帶以北,大景、營盤水一線以南,是草原與荒漠植被渡的類型,沿黃河兩岸均有分布。年降水量200mm~300mm,土壤主要是灰鈣土和淡灰鈣土,其次是棕鈣土。優勢植物是一些旱生、強旱生草本及半灌木、小灌木,如常見的短花針茅、沙生針茅、灌木亞菊、阿蓋蒿、驢驢蒿、紅砂、鹽爪爪、合頭草、白刺等等。主要從事畜牧業,是甘肅省灘羊的主產地。因氣候幹旱、植被稀少,飲水困難,農牧業發展均受到限製。
本帶的地帶性土壤是灰鈣土,曾名準淡栗鈣土。主要分布在華家嶺以北、河湟穀地及河西走廊大黃山以東、祁連山前的狹長地帶,實為草原向荒漠過渡帶的土類,特點是剖麵厚度概在1m上下,無明顯的發生層次,而有黃土特征,有機質含量少,呈疏鬆粉末狀,全剖麵多呈強石灰性和堿性反應。
6、荒漠-灰棕漠土地帶
包括河西走廊、北山區、走廊北山及阿爾金山以南的蘇幹湖盆地與哈爾騰河穀。由於氣候極其幹旱,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非常稀疏,種類貧乏,結構簡單,具有典型的荒漠植被特征,以旱生灌木為主。酒泉西部以紅砂、泡泡刺、戈壁麻黃為主;酒泉東部則是以紅砂、珍珠為主的荒漠類型;北山剝蝕殘丘和低山礫漠區,是以合頭草和短葉假木賊為主的類型。沙漠區的主要植被是以多種白刺和多種檉柳為主而組成的群落。湖盆的地下水位較高區,主要植被是以芨芨草為主,或以蘆葦、蘇枸杞、苦豆子、甘草為主的鹽生草甸,為荒漠地帶較好草場之一。本帶僅存的天然林,在疏勒河下遊多由胡楊、沙棗組成,在龍首山高處,有小麵積的紫花針茅草原,陰坡還殘存青海雲杉林。
組成荒漠半荒漠的動物群,主要是營穴居的動物。常見的動物是小型齧齒類,如五趾跳鼠、三趾跳鼠、荒漠毛鼠、子午沙鼠、長爪沙鼠、大沙土鼠等,在地麵經常活動的還有蒙古野兔。跳鼠都有很長的後腿,足底有毛墊,能在沙礫上跳躍前進,一路可達60cm~180cm,尾端有一束毛,耳長眼大,以草類嫩芽、嫩葉、及草本植物的種子為食料。荒漠半荒漠的有蹄類,主要有甘肅馬鹿(俗名大鹿或青鹿)、盤羊(大頭羊)、岩羊(俗名山羊或石羊)、野驢(俗名野馬)、野駱駝等,近年已很少發現,或頻於絕滅。
荒漠土壤概分布在灰鈣土地帶北部,舊稱灰漠鈣土與棕漠鈣土,現分為灰棕漠土與棕漠土兩亞類。灰棕漠土的特征是地表有灰棕色的大孔狀結皮層,下為鱗片狀結構層,再下為褐棕色緊實層,更下為石膏層,最後為礫石或沙質沉積層。全剖麵呈石灰性或堿反應,主要分布在嘉峪關以東的走廊區。棕漠土的特征是剖麵中的碳酸鹽類很少被淋溶,石膏聚積層更厚而接近地表,心土層中具有鐵質氧化成的紅色斑點,全剖麵呈強石灰和堿性反應,主要分布在嘉峪關以西的疏勒河下遊盆地。
二、垂直地帶分布規律
山地地理位置、山文結構和坡向的差異,必然導致氣候生物條件的改變,從而引起土壤垂直帶譜結構和類型的差異。自東南向西北,主要有以下5種景觀垂直帶譜:
1、北亞熱帶濕潤區的垂直帶譜
在北亞熱帶濕潤氣候條件下,基帶土壤是黃棕壤,自然植被為常綠闊葉林。以白水江自然保護區為例,大致可分下述6個垂直景觀帶:
(1)河穀川壩常綠闊葉林帶 海拔高度600m~1000m,由於人類活動較多,植被單純且多為人工栽培植物,糧食作物以冬小麥、水稻、玉米及洋芋為主,蕎麥及豆類次之。沿江川地和村旁有殘存的鬆、柏、青岡、漆樹等為主的常綠闊葉、落葉樹與人工栽培的柑桔、核桃、板栗、棕、櫚、油桐及枇杷、剛竹等亞熱帶經濟林木,居民點附近的自然景觀遭破壞後,多屬竹灌、山柳、胡頹子、衛茅和薔薇科植物組成的灌叢。
(2)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 在海拔1000m~1600m地帶,植被構成比較複雜,鬱閉度一般在0.7以上,覆蓋度一般在70%以上。喬木是以青岡、山楊、樺、槭樹、椴木為主的次生闊葉林,灌叢有葛藤、栒子、五味子、石竹、箭竹、薔薇科植物。豐富的植物資源為獸類的棲息提供了食源和良好的隱蔽條件,野生動物有毛冠鹿、狐、密狗、豹貓、野豬等和鳥類的啄木鳥、卷尾、紅腹錦雞、班鳩、山雀等,兩棲類的林蛙與爬行類的腹蛇等也較常見。
(3)山地落葉闊葉林帶 分布於海拔1600m~2100m,植被構成相對簡單,但分布麵積較廣。優勢植物以櫟類為主,主要有遼東櫟、銳齒櫟、栓皮櫟、麻櫟、槲樹及漆樹和槭屬、椴屬的一些種。此帶是大中型獸類,尤其是國家I級保護動物大熊貓、扭角羚、金絲猴經常活動的生態環境,也是有蹄類動物良好的棲息地段。該生態環境的小型獸類主要有社鼠、小林姬鼠、中華竹鼠、黃鼬等。
(4)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帶 分布於海拔2100m~2900m,由上述闊葉樹種逐漸過渡到以雲杉、冷杉為主的針葉樹,一般在2500m以下,多闊葉林;2500 m~2800m間,概屬混交林;2800m~3200m則以針葉樹為主,林下灌叢多竹灌及大熊貓喜吃的華山箭竹、冷箭竹。該生態環境是扭角羚、大熊貓的主要棲息生態環境之一,金絲猴亦常在該生態環境中活動。此外,還有黑熊、豺、小熊貓、豹貓、鬣羚等動物。
(5)亞高山針葉林帶 主要分布於海拔2900m~3450m以上。雲杉林的優勢樹種為青扡、雲杉、紫果雲杉、麥吊雲杉等,冷杉林則由岷江冷杉、巴山冷杉林和秦嶺冷杉組成。此帶生態環境冬季積雪達40cm以上,隻有大熊貓等少數獸類活動。夏季則有扭角羚、鬣羚、豺、小林姬鼠等棲息。
(6)高山灌叢草甸帶 海拔在3500 m以上,主要由爬地柏、密枝杜鵑、高山繡線菊、苔草等植物組成。土壤為高山草甸土,剖麵層較厚,腐殖質形成積累強烈,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無脫矽富鋁化現象。獸類有羚牛、馬鹿等,鳥類有雉鶉、石雞、綠尾虹雉等,常活動於針葉林邊緣;冬季則為冰雪覆蓋,獸類很少到該生態環境活動。
2、暖溫帶濕潤區的垂直帶譜
在北秦嶺南部,因地勢是從西向東傾斜,故從徽成盆地而至甘南高原,出現明顯的垂直分布規律。例如徽成盆地海拔960m左右,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而至西禮盆地,海拔1400m~1500m,屬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再向西,海拔增至2500m以上,如岷縣為2314m,卓尼為2500m,臨潭為2810m,屬寒溫帶針葉林類型。最西部則是甘南高原,海拔高度在3000m以上,如碌曲3100m,屬高寒草甸類型。處於西秦嶺的漳縣露骨山,海拔3941m,而其山麓地帶隻有1700多米,相對高差達2200多米,山地景觀可以反映本區的垂直帶分布規律。
3、溫帶半幹旱區的垂直帶譜
以本區海拔最高的興隆山-馬銜山(3671m)為例,該山地共有維管束植物94科、393屬、886種,以菊科、薔薇科、禾本科和豆科為優勢科。區係的溫帶性質明顯,種屬的地理成分和優勢科屬種均以各種溫帶成分占絕對優勢。植物區係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是一個彙集歐亞草原植物、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中國-喜馬拉雅植物和青藏植物等四大植物區係的區係結。主要垂直帶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