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曆史名山
一、崆峒山
1、地理概貌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西郊崆峒鎮,距平涼市15km。它地處六盤山東麓與隴東黃土高原的結合部,山峰西高東低,海拔高度1500m~2234m,相對高差500m~750m,屬中等切割的中山地貌。崆峒山是我國古代專門立誌的六十多座名山之一,作為“絲綢之路”出關中平原後“西來第一名山”,向有“西鎮奇觀”、“山川雄秀甲於關塞”之譽。
這裏屬溫帶半濕潤氣候,夏季涼爽多雷雨和冰雹,秋季多雨霧,冬季寒冷幹燥少雪,年平均氣溫約8.6℃。1月平均氣溫為零下5.1℃,7月為21.0℃,無霜期178天。年平均降雨量510mm,多分布在6~10月,而其中7~9三個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山區內衝溝發育,多峽穀型河流。主要河流為涇河,發源於六盤山區,流域麵積597km2。1980年,在山南側涇河的前峽口建成崆峒水庫,壩高63.8m,長402m,庫容2970萬m3,水深33.1m,流域麵積597km2,為甘肅省東部最大水庫。後峽胭脂川(涇河一級支流),源於六盤山主峰米缸山,彙水麵積185.6km2,多年平均徑流量2598萬m3。其它衝溝多為季節性間歇流水溝穀。
2、地貌特色
在地貌成因上,崆峒山為緩慢褶曲和逆斷層上升的斷塊山,主要由白堊紀底礫岩水平層與垂直節理經斷層發育和剝蝕作用而成。崆峒山地區在白堊紀早期為山地,到中期本區大幅度下沉,形成了快速堆積的山前盆地,接受了巨厚的礫岩、砂礫岩等粗碎屑岩沉積。白堊紀晚期地殼運動趨於平靜,接受了以湖相為主的泥岩、泥頁岩等,屬於一種還原環境下的細碎屑岩沉積。距今約0.7億年的第三紀在白堊係的基礎上,沉積範圍進一步擴大,沉積了一套河流-湖泊相碎屑岩沉積,盆地邊緣以山麓相礫岩為主。當時氣候條件比較溫暖,雨量充沛,適合動、植物生長和繁殖,遍布草原和森林,是以犀類、長鼻類及三趾馬為代表的動物群。第三紀末,由於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燕山期褶皺隆起,白堊紀六盤山係形成了近於南北走向的三列平行構造,即六盤山主脈(2650m)、關山(2400m)及崆峒山、太統山(2100m)等不同高度的多級層狀山地剝蝕麵。一般岩層產狀平緩,並發育兩組垂直節理。因流水沿裂隙侵蝕及重力崩塌後退,以及隨後的風化剝蝕,多形成螺狀、麥垛狀、塔狀孤峰或姊妹峰。
高峻雄偉、氣勢巍峨是崆峒山地貌的特色之一。崆峒山擁有大小山峰數十個,高低錯落,變化多端。山頂多呈渾圓狀,次為尖峰狀。沒有下白堊統覆蓋的地區以尖峰為主,千姿百態,山巒起伏。反之,下白堊統覆蓋較發育的地區,如涇河峽穀兩側山頂,多為渾圓狀山頂。階梯狀山峰在崆峒山南側,尤其在主峰馬鬃山、雷聲峰一帶發育良好。其特征是從山麓到頂峰,山峰呈階梯狀逐級升高。山峰北坡受岩層層麵控製,坡度較緩,南坡受節理及岩性控製,坡度較陡。主峰馬鬃山,其巔稱為“絕頂”,海拔2038m。絕頂西去約五百米有——頭山,遠望若——然,故名。山前雲嵐出沒,浮青繚碧,望之若畫屏,故又名翠屏山(今名香山)。香山頂是崆峒山的最高峰,海拔2123.2m。東峰望駕山,海拔1916m,突兀聳立,猶如主峰的屏風。崆峒山前峽涇河縈繞,後峽胭脂水湍流,交彙環抱於望駕山腳下,形成虎踞龍盤之勢。正如山誌所雲“崆峒得涇而勢愈雄”,“舍次則無以見其尊”。
奇峰峭拔、山勢險隘是崆峒山地貌的特色之二。崆峒山擁有大小山峰數十個,高低錯落,變化多端。巨石上平下削,突兀岩穀若將下傾者,名香爐峰;奇峭插天,層崖遂密距絕岩間者,名雷聲峰;孤峰如柱,矗然中立者,名蠟燭峰;礫岩累累,狀如滿月者,名垂珠峰。由山頂夷平麵經切割而成的東、西、南、北、中、“五台”,以中台突起,諸台環列,各有奇勢勝景。“五台”合天台、插香台、靈龜台號稱“八台”,與“二峰”(雷聲峰、蠟燭峰)、“四嶺”(鳳凰嶺、獅子嶺、蒼鬆嶺、棋盤嶺)同為崆峒山地貌上的幾大自然奇觀。中台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1897m,地勢廣衍,視野開闊,有小徑通往東、西、南、北四台。東台(1896m)之西地勢稍平,至此忽隆起,其旁斷岩千仞,下有絕壑。站立東台,可瞭望涇河川和平涼城。南台(1860m)居月石峽東崖,前臨涇水,東為絕壁,西為山林。西台(1932m)孤峰特峙,三麵皆削成,直至澗底。北台分前後兩台,中間有十多米深的兩條斷塹,上架板橋,舊名“過仙橋”和“朽木橋”,現在已被鋼筋代替,名為“飛雲橋”和“修渡橋”。最為奇絕的是雷聲峰,它在馬鬃山東南側,仿佛主峰舒展的右臂,嶄然直下可千餘仞。明人朱潭說“峰若鱉背、魚脊、蜂腰、鶴膝,勢峭削而險峻”。雷聲峰多危崖,故設有鐵柱,上貫長索,供遊人上下攀援。“上天梯”是中台通往主峰之巔的必經之路,它一側是懸崖峭壁,上有曆代文人摩崖石刻,另一側絕壑深澗。古人沿峽砌有378級石階,在石階兩側設置了鐵柱索鏈。石梯呈70度陡坡,自下拾級而上,是遊崆峒中最令人驚心動魄的一幕。對這一咽喉地帶,古人曾有詩歎曰:“一寸盡一步,天門攀鐵柱;自向此間行,才得上天路”。
崖似壁立、岩多洞穴是崆峒山地貌的特色之三。崆峒多峭壁,特別是沿涇水一麵,山崖陡立高達五、六百米,形同斧削。因不同時代的多套地層岩性差異較大,特別是白堊係主要為巨厚層礫岩,往往夾有薄層砂岩和泥岩,而且礫岩礫石成分以灰岩為主,在流水的作用下,岩層差異風化和溶蝕作用易沿節理形成串珠狀洞穴。崆峒山的取名,或許與洞竅較多有關,因為古時候“洞”字和“同”字相通。例如,位於東台灰褐色絕壁上的仙鶴洞(又名玄鶴洞),其洞口之大,位置之高,懸空千仞,下臨深穀,從未有人敢於探測。據說,自堯時即有仙鶴棲息其中,故名。崆峒山不僅洞多,裂隙泉分布也較多,諸如玻璃泉、黑龍泉、黃龍泉、西岩泉等。
3、森林景觀
由於氣候和土壤條件適宜,加之寺廟的保護和人為幹擾相對較少,崆峒山植物保護較好。區內森林覆蓋較高,覆蓋率達63%。據初步調查統計,已知的維管束植物有700餘種,成為黃土高原中、西部植物的彙聚點和天然植物園。僅藥用植物就有200多種,馳名中外的黨參、枸杞、甘草、牡丹、天南星、槲寄生、七葉一枝花、小花火燒蘭、桔梗、柴胡、三七、麻黃、靈芝等高等藥材廣泛分布。植物區係成分複雜多樣,具有過渡型特點,並有相鄰植物區係(如華中、蒙古等)的滲透和影響,主要以遼東櫟、樺、虎榛、槭、油鬆、華山鬆等華北成分為代表。崆峒山地處溫帶草原區的南部森林草原地帶,其地帶性植被是落葉闊葉林及針葉林。其中,喬木有58種,灌木93種,藤本21種,草木492種,形成了交錯有致、群體龐大、季相典型的溫帶生態係統。內有438種珍禽異獸棲息、繁衍,其中屬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的有7種,如金錢豹、梅花鹿、林麝、金雕、紅腹錦雞等。
崆峒山針葉林主要是華山鬆林和油鬆林。華山鬆為中國-喜馬拉雅成分,崆峒山是華山鬆林分布的北部邊緣地帶。由於本地區自然條件的特點,華山鬆林多分布在海拔1800~2000m山地陰坡懸崖峭壁上,或者在海拔1400~1950m的山地陰坡與油鬆和遼東櫟、山楊、鵝耳櫪、少脈椴等形成針闊混交林,如香山、馬鬃山一帶。以油鬆為建群種的油鬆林分布麵積比華山鬆林大得多,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m~2000m的陰坡、半陽坡,也生長在陽坡、台地甚至懸崖峭壁上。油鬆平均高度8m~10m,平均胸徑15cm~20cm,是崆峒山上最古老、最高大的樹種之一。中台塔院矗立著一座明代古塔,塔高32.6m,頂上生有華山鬆和油鬆,形成一種罕見的天然盆景塔鬆。塔鬆隻能在塔頂瓦縫中依賴及其有限的水分和養料生存,其生命力之頑強,可謂是生物適宜性創造的奇跡。位於中台之北招鶴堂院內的紫果雲杉,樹體高大壯觀,果實褐紫,樹冠闊大似孔雀開屏,習稱“孔雀柏”。紫果雲杉為鬆科常綠喬木,主要分布於青海東部的果洛、黃南(海拔高度2000m~3000m),向東沿岷山山脈至甘肅南部的白龍江、洮河上遊地區(2600m~3700m)以及川西北岷江和大渡河上遊地區(3000m~3800m)。它本是高海拔地區比較穩定的極陰性耐寒樹種,卻稀奇地出現在崆峒山,這不僅為遊人長了見識,更為科學工作者探索植物特殊生態、植被演替及氣候變化提供了活標本。
落葉闊葉林的主要樹種以櫟屬、樺木屬、楊屬、椴屬的樹種為主。林中喬木都是冬季落葉的陽性闊葉樹種,群落結構簡單,分層明顯。以遼東櫟為建群種的遼東櫟林,主要分布於海拔1300m~2062m之間的陰坡、半陰坡,也生長於生境較惡劣的陡坡上和較為平緩的山脊地帶,多形成純林或混生於雜木林內,占林分總麵積的39%。崆峒山林區陰坡和半陰坡,由於生境濕潤,遼東櫟得到充分發育,植株比較高大、健壯,平均高度10m~15m,最高可達31m。伴生喬木樹種和灌木主要有華山鬆、油鬆、元寶槭、白杜、木梨、胡桃楸、水榆花楸、鵝耳櫪、繡線菊、陝西莢迷、水栒子、忍冬等。遼東櫟對於氣候和土壤條件適應範圍廣,既喜陰濕,又較耐旱、耐寒、耐貧瘠,根係發達,萌生能力強,對於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持森林環境及生態平衡有重要作用,是發展水源涵養林的主要樹種。
山楊林主要分布於海拔1340m~2123m的陰坡和半陰坡,也見於半陽坡和陽坡,占本區林分麵積的40%。林內混生樹種有遼東櫟、白樺、木梨、榆、白杜、少脈椴、鵝耳櫪、青榨槭、苦木、欒樹等喬木樹種;林下灌木比較發達,數量較多,主要有水栒子、榛、繡線菊、珍珠梅、甘肅山楂、紅花薔薇、胡枝子、杭子梢、小葉鼠李、蒙古莢迷、西藏忍冬等。山楊是典型的次生林樹種,具有較強的繁殖能力,其結實頻繁而且量大,種子小而輕,萌發和紮根能力強:山楊根蘖萌生能力也很強,適宜溫濕生境,也能忍受寒冷,對土壤條件要求也不嚴格,能耐土壤幹燥瘠薄,這就使山楊能夠很快在森林破壞後的跡地上發育起來,成為森林跡地、林間空隙天然更新的先鋒樹種。由於山楊的根係較淺且萌蘖性強,往往形成連根生長現象,是山地保水固土、涵養水源的良好樹種。
白樺林多是各類針葉林或落葉闊葉林植被采伐或破壞後形成的次生森林類型。在崆峒山,白樺林分布於山地海拔1900m~2100m的陰坡和半陰坡,少見於半陽坡,多呈小塊狀純林,更多的是與山楊混生而成的楊樺林或與其它樹種構成雜木林,占林分麵積的5.3%。白樺林伴生樹種有山楊、遼東棟、鵝耳櫪、白杜、欒樹、木梨、山杏、甘肅山楂等。常見的灌木有榛、水栒子,陝西莢迷、胡枝子、毛葉小檗、西藏忍冬等。白樺是喜光的陽性樹種,生長快,根係擴展,凋落物有改良土壤的作用,有利於保持水土。白樺適應生境的幅度廣,繁殖能力強,是跡地天然更新的先鋒樹種,在恢複森林植被、擴大森林資源以及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方麵都具有重要意義。
崆峒山植被的垂直分布帶不甚明顯。由於本區範圍較小,太統山(2234m)和崆峒山(2123m)山體與周邊的山體如賀蘭山(3556.1m)、太白山(3767m)、馬啣山(3671m)相比,相對高度也較小,就是和六盤山主峰(2942m)相比,高差也達700m左右。由於決定植被垂直分布的海拔高度不大,因而植被的垂直分布雖有層次性,但不十分明顯,其植物分布的情況大致如下:在海拔1370~1500m分布稀疏的遼東櫟、榆、山毛桃、小葉樸、蒙古莢迷、還有杠柳、少脈雀麥藤、白刺花、酸棗等形成雜木林,或形成白刺花、陝西莢迷、小葉樸、酸棗等群落。海拔1796m~1946m處,分布有胡枝子、獼猴桃屬、鼠李屬、接骨木、山麻子、寶興茶藨、暴馬丁香、油鬆、華山鬆、鵝耳櫪、遼東櫟、大果榆、山楊、少脈椴、白杜、欒樹等形成的針闊混交林。海拔1946m~2046m分布有遼東櫟、白樺、木梨、沙棘、胡頹子、紅花忍冬、李、箭竹等。由於坡向的不同,太陽輻射強度與日照時間發生很大差異,土壤水分和空氣濕度也很不相同,從而使山地陽坡和陰坡的植被類型和分布也發生明顯的差異。山地陰坡的濕潤環境,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十分優越的環境條件,因此植物種類繁多,生長繁茂,特別是海拔1400m~1950m的山坡、溝穀,以遼東櫟和鵝而櫪占優勢,其中混生有少量的華山鬆、油鬆、圓柏、刺柏、膀胱果、元寶槭、白杜、木梨等。在地形高聳、陡坡之處,人為影響較小,遼東櫟多呈喬木狀,而且還分布有苦木、胡桃楸、華山鬆、水榆花楸、托葉櫻桃、白蠟樹等,組成了喬、灌、藤、草等植物極為豐富的植被。陽坡比較幹旱,植被較低矮,根係發達,抗旱性較強,與其相適應的植被類型是草甸草原和耐早灌叢。
4、名山曆史
崆峒山不僅是一座自然名山,同時還是一座曆史名山、軍事名山和宗教名山。早在2000多年前,崆峒之名就載入典籍,最早見於《莊子?在宥》:“皇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上,故往見之”。廣成子,傳為上古道家第一仙人,隱居崆峒山石室中。崆峒山不少遺跡都以此引發而得名,也因此而成為全國道教發祥地,有“道教第一山”之稱。曆代不少帝王、文人雅士都相繼登臨,並賦詩讚譽崆峒山。《封神榜》更把崆峒山列為天下12仙山之一,刻意描寫,廣為介紹。由於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周秦兩漢至唐宋,崆峒山在軍事戰略上,一直為兵家必爭之地。宋鄭文寶《蕭關議》中說:“高嶺崆峒,山川險阻,雄師三關,控製五原”。足以說明崆峒山在軍事上位置的重要。現在崆峒山附近,留下了不少當年的賽堡遺跡,今都成為供人訪古探幽的場所。
自漢唐以來,崆峒山就是釋道兩道聖地。據山誌記載,隋唐之際,仁智禪師在中台之陽創建明慧禪院,唐太宗禦賜田宅,修建了“ 滹陀寺”,“軒轅宮”、“問道宮”和“上天梯”等建築物。宋元兩代,佛教興盛又建造了“法輪寺”和“寶慶寺”。自明初到清代末葉,是崆峒山道教的黃金時代。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韓王改封平涼,對崆峒山大興土木,遍修寺觀,如絕頂的真武殿、太和宮,中台的淩空塔等。崇禎年間,朱元璋的十世孫襄陵王給絕頂太靈宮真武祖師奉獻一個重數百斤、直徑1.18m的銅背光鏡(今存平涼市文化館),上鑄“回光返照”四個大字,影響頗大。至清鹹豐年間,崆峒山成為全國四大道教聖地之一。崆峒山鼎盛時期,從山麓到山頂,各代建築的琳宮梵刹,鱗次櫛比,雄偉壯觀。以“五台”為主,共計42處,650多間殿廟宮觀,號稱八台九宮十二院。其中,絕頂的“太和宮”,規模宏大,建築壯麗,為崆峒山寺觀之首,俗稱“隍城”。這裏現存塑像40餘身,壁畫60餘平方米,碑碣10餘通,為研究明清文化藝術提供了珍貴資料。清同治初年,崆峒山建築多毀於兵焚。在文革時期,崆峒山的文物古跡又遭破壞,一時難複舊觀。
1983年,崆峒山被列為甘肅省自然保護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保護區範圍30km2,遊覽區麵積14km2。其中,真乘寺和法輪寺的宋代石經幢、十方院水陸殿元代蟠龍石柱、舒化寺後的明代淩空塔,以及元安西王奉敕創修東台寶慶寺的“寶慶寺記”碑額等具有曆史和科學價值,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平涼市政府對崆峒山成立了管理機構,采取國家撥款和群眾自願募捐的辦法,逐步複原了一些比較有名的建築。目前,平(涼)涇(源)公路穿山而過,山上水通、路通、電通,汽車可以分兩路上到中台或香山。尤其是崆峒山及附近景點相對集中,交通比較便利,又毗鄰陝西關中地區,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它位處西南公路中段,寶中鐵路從山前通過,從寶雞或法門寺到平涼僅2個多小時,從西安到平涼隻需5個小時左右,距蘭州、銀川兩省會也不甚遠。
1994年1月崆峒山已被批準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森林公園,目前年旅遊40萬人次以上。特別是每年崆峒山的廟會(農曆四月初八),據傳此日為佛誕,各僧院、道觀都要大做佛事道蘸,甘肅、寧夏、陝西以至青海、四川、河南、山西等地,都有不少人來此朝山,遊人香客成千上萬,熱鬧非凡,堪稱隴原最盛大的廟會。
二、麥積山
1、地理概貌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位於西秦嶺北支的江河分水嶺處,海拔1648m,相對高差142m,距天水火車站30km。五代天水人王仁裕撰寫的《玉堂閑話》中說“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裏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塊石,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是1982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44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2000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4A級景區。麥積山風景名勝區共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山、曲溪和街亭五大景區,總麵積達215km2,其中一級保護區達到42.5km2。全景區計有35個旅遊小區,180處景點,內含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處,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植物園一處,省級森林公園三處。由於麥積山石窟久負盛名,故全景區以“麥積山”命名。景區地質地貌形態各異,文物古跡星羅棋布,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經專家及有關部門推薦,現已列入申請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為南北氣候的過渡帶,森林覆蓋率達76%左右,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景區所在的小隴山,植被的垂直分帶明顯。海拔1800m以下,以銳齒櫟為主,混生華山鬆、油鬆、山楊、白樺等;1800m~2200m間,以遼東櫟為主;海拔2200m以上,有小麵積的青扡林。景區鬆竹叢生,清流遍地,山巒疊翠,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譽,“麥積煙雨”則列為秦州十景之首。
2、地貌特色
麥積山由第三紀紅色砂礫岩形成,其中富含鈣質、砂泥質結核的半膠結岩層。該新生代沉積地層分布於區內北部的土橋子-麥積山-仙人崖-灘子頭—線,呈近東北方向延伸,長約20km,麵積約130km2。由於地層厚度較大,岩層產狀基本水平,其顯著特點是能形成直立的陡崖,崖壁層次清晰,是典型的“麥垛式”丹霞地貌。它是周圍山體岩石被侵蝕風化,經過風和流水的搬運作用,遷移至湖中沉積,形成陸相碎屑岩,即第三係麥積組。由於沉積時的氣候環境變化而形成了各種紫紅、黃綠色的中細粒長石砂岩、沙礫岩、鈣質粉砂岩。這些沉積岩中沉積構造發育,具有很好的大型槽狀層理、交錯層理,示相性典型,是古湖泊環境的良好標誌。
構成麥積山體的岩石,雖係砂礫石而不塌,水流侵蝕而不毀,很適於鑿建洞窟,故有學者稱這種地層為“洞窟地層”。該地層質地粗糙,節理又相當發育,不宜精雕細刻,故石窟以泥塑和壁畫藝術為主。麥積山石窟經過一千五百個春秋,塑像並未潰散,泥土幾乎與堅石相似。麥積山石窟藝術之所以獨具一格,特殊的地質條件也有一定作用。
3、名山曆史
麥積山石窟是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洞窟“密如蜂房”,棧道“淩空穿雲”,其驚險陡峻為世所罕見。杜甫有詩讚曰:“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裏見秋毫”。
麥積山石窟是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從十六國後秦(384~417年)時期開始營造的。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麥積山建築與雕像大多淩空開鑿於距地麵20m~80m的懸崖峭壁上。王仁裕在其《玉堂閑話》中記載:“古記雲,六國共修,至於岩巔,以上鐫鑿其龕室神像。功畢,旋旋折薪而下,然後梯空架險而上”。說明當地勞動人民和曆代能工巧匠,利用麥積山置身“秦地林泉之冠”的便利條件,伐木積薪,層層開鑿了這座洞窟密似蜂房的巧奪天工的石窟。“砍完南山柴,堆起麥積崖”,形象地反映了石窟建造時的工程浩大和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因此,麥積山石窟曾被美國學者譽為“世界文化第八大工程”。
大約在公元734年(唐開元二十二年),天水一帶發生強烈地震,崖壁中間洞窟塌毀後,整個石窟群開始分為東崖和西崖兩部分。東崖現存洞窟54個,西崖145個。曆史上雖遭多次地震、火災的破壞,仍保存窟龕194個,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畫千餘平方米,素有“東方雕塑館”之稱。由於多雨潮濕,壁畫大多脫落,但泥塑基本完好,有的泥質如新,堅如燒陶。麥積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一起被譽為東方藝術寶庫—中國的四大石窟。在全國著名的石窟中,以麥積山周圍的風景最為秀麗。在我國四大石窟景區中,也以麥積山石窟景區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最為完美。1961年,麥積山石窟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主要景區
距麥積山石窟15km的仙人崖景區,山巍、水秀、崖俊、林密,寺觀、廟宇、窟龕多建於高聳的峰頂或凸凹的飛崖間,人文景觀僅次於麥積山景區。自南北朝以來,曆代在這裏均有建築和雕塑造像。仙人崖主要由西庵和東庵兩部分組成,古代廟宇都修建在月牙形的崖坎內。仙人崖由三崖(又稱三庵)、五蓮山、六寺組成。三崖即東崖、西崖、南崖,以西崖的麵積和佛殿數量為三崖之首。西崖山腰印弧形裂隙風化剝蝕,形成天然洞穴,其形如盂傾,若蛤蟆嘴,深10餘米,可容人萬餘。五蓮山即仙人崖的五座山峰,六寺即花蓮寺、鐵蓮寺、水蓮寺、木蓮寺、石蓮寺、靈應寺。這裏保存有明清殿宇27座,房屋54間以及北魏、宋、明、清各類塑像197尊,壁畫83平方米。永樂年間的珍貴銅佛像5尊(原有18尊,分布在仙人崖6個寺院,現隻存5尊,其中1尊保存在麥積山)。從西崖到東崖,其間有一孤峰,高出雲表,名曰“獻珠山”。有通幽小路曲折迂回攀登而上,可通峰頂。峰頂古柏參天,禽鳥啾啾,其開闊處有殿閣兩座,前稱“望雲樓”,後稱“無量殿”,皆為清初康熙三十二年秦州知事鍾韻速主持重修。從獻珠山到寶蓋山有一四麵懸絕的孤峰,望之如塔。在極驚險處建一山門,人稱“南天門”,氣勢非凡,巍峨壯觀,有“登上南天門,伸手可摸天”之說。峰頂建有玉皇大帝閣,閣東南側峰下約20m處的峭壁上,有一臥佛洞,又名“涅磐庵”。寶蓋山峰後為南崖,因絕壁上有3尊摩崖懸塑和數百個摩崖小龕,故南崖又名“千佛崖”。仙人崖以它奇特的風光和古跡,同麥積山、石門山並列為麥積山風景區的三大風景點,是中外遊客到天水的必遊之地。
位於天水市北道區30km處朱家後川的淨土寺,與麥積山、仙人崖、石門山遙相呼應。該寺群山環繞,蒼鬆滿穀,山風吹來,鬆濤陣鳴,被譽為“淨土鬆濤”,為“秦州八景”之一。淨土寺寺院姑建於明成祖永樂年間,1971年被全部拆除,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淨土寺僧眾多方籌資進行恢複擴建,現已形成一進三禪院的宏大建築群。近幾年,又新開發增建了羅漢堂、藏經閣景門牌坊等建築,更增其規模。其氣勢宏偉之景象,遠非昔日可比。近年該景點常有佛光出現,聲名遠播於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