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斯基摩人好客,但串門不用敲門,食物是隨便吃。有時,誰家有美味,還會特地出廣告,願者可事先打個招呼,前往品嚐鑒賞。西班牙,每年的1月17日,是莫洛爾幾納地區的“口福節”。每村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從晚餐開始,每家帶一份自己烹製的食品來到篝火旁交換品嚐。半夜,圍著篝火吃淡米飯,然後喝鰻魚湯、吃鰻魚肉餡餅。淩晨,大家在篝火堆烤香腸。圍火堆一圈有多長,香腸就有多長。天亮,太陽初升,大家一同捧香腸在手上享用,象征美好的生活地久天長。
墨西哥人吃辣椒的水平遠遠超過我國湘貴川人。中國人隻是把辣椒當成佐料,或者把鮮嫩的辣椒當蔬菜吃罷了。墨西哥人卻把辣椒作為他們的三大基本食物之一,其他兩種基本食物是玉米薄餅和土豆泥。嫩嫩的煮玉米在抹一層奶酪式的醬後,還得撒上一層紅紅的辣椒末。又香又甜的芒果,也要撒上一層辣椒末才吃;甜而脆的紅甘蔗,削皮之後,也要撒辣椒末。
古今六大名宴
國宴
國宴是國家元首或政府為招待賓客或在重要節日為招待各界人士而舉行的正式宴會。國宴一般都設在人民大會堂和釣魚台,其中人民大會堂承擔要多一些,這裏的宴會廳能同時容納5000人。國宴製定的菜譜,一般清淡、葷素搭配。基本上是四菜一湯,這是周總理定的標準,一直延續至今。國宴的菜,彙集了各地方菜係,經幾代廚師的潛心整理、改良、提煉而成。國宴的菜係,被稱為“堂菜”,以清淡軟爛,嫩滑、酥脆、香醇著稱;以鹹為主,較溫和的刺激味副之。據說這種烹調風格適應性很強,基本可以滿足中外大多數賓客的口味要求。
滿漢席
滿漢席是滿漢兩族風味肴饌兼有的盛大筵席。滿人入主中原,滿漢兩族開始融合,皇宮裏出現了滿漢並用的局麵。滿漢席是清代皇室貴族、官府才能舉辦的宴席,一般民間少見。滿漢席規模盛大、程式複雜,菜肴達三百多種,有中國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譽。
孔府宴
孔府是孔子誕生和其後人居住的地方,是中國典型的大家族聚居地,兼具家庭和官府職能。孔府舉辦過各種民間家宴,又宴請過皇帝、欽差大臣,各種宴席無所不包,集中國宴席之大成。孔子認為“禮”是社會的最高規範,宴飲是“禮”的基本表現形式之一。孔府宴禮節周全,程式嚴謹,是中國古代宴席的典範。
全鴨席
全鴨席首創於北京全聚德烤鴨店,菜肴全部以北京填鴨為主料烹製,共有一百多種冷熱鴨菜可供選擇。用同一種主要原料烹製各種菜肴組成筵席是中國宴席的特點之一。全國著名全席有天津的全羊席、上海全雞席、無錫全鱔席、廣州全蛇席、蘇杭全魚席、四川豆腐席、西安餃子宴、佛教全素席等等。
文會宴
文會宴是中國古代文人進行文學創作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形式自由活潑,內容豐富多彩,追求雅致的環境和情趣。多在氣候宜人的時節和風景優美的地點舉行。曆史上許多著名的文學和藝術作品都是在文會宴上創作出來的,《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蘭亭文會上寫就。
燒尾宴
專指為士子登科或官位升遷而舉行的宴會,盛行於唐代,是中國歡慶宴的典型代表。“燒尾”一詞源於唐代,有三種說法:一說是獸可變人,但尾巴不能變沒,隻有燒掉;二說是新羊初入羊群,隻有燒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三說是鯉魚躍上龍門,必有天火把它的尾巴燒掉才能成龍。此三說都有升遷更新之意,故此宴取名“燒尾宴”。
咖啡文化
相傳埃塞俄比亞高地一位名叫柯迪(Kaldi)的牧羊人,他發覺他的羊兒吃了一種植物的果實後,變得充滿活力,於是發現了咖啡。所有的曆史學家都同意咖啡的誕生地為埃塞俄比亞的咖發(Kaffa)地區。
最早有計劃栽培及食用咖啡的是阿拉伯人,咖啡這個名稱被認為源自於阿拉伯語“Qahwah”——意即植物飲料。最早期阿拉伯人食用咖啡的方式,是將整棵果實(CoffeeCherry)咀嚼,以吸取其汁液。其後他們將磨碎的咖啡豆與動物的脂肪混合,來當成長途旅行的體力補充劑。到約公元1000年,綠色的咖啡豆,才被拿來在滾水中煮沸成為芳香的飲料。又過了三個世紀,阿拉伯人開始烘培及研磨咖啡豆,可蘭經對飲酒的禁止是促使咖啡在阿拉伯世界廣泛流行的一個很大的因素。16世紀,咖啡以“阿拉伯酒”的名義,經由威尼斯及馬賽港傳入歐洲。在威尼斯出現了歐洲第一家的咖啡店——波的葛(BottegadelCaffe)。四百年來,咖啡的飲用習慣已成為當今的流行風潮。各國飲食咖啡的習慣並不一樣。
美國
美國人喝咖啡百無禁忌,就像進行一場不需要規則的遊戲。歐洲人衝調咖啡的種種講究,美國人是不屑一顧的。美國人喝咖啡喝得就是自由。
土耳其
咖啡在中東古國既可以幫助親近神,又是衝洗憂傷的清泉。如同中國茶道,他們喝咖啡也有一套講究,不僅焚香,還要撒香料,琳琅滿目的咖啡壺具更使它充滿著天方夜譚式的風情。一杯加了丁香、豆蔻、肉桂的中東咖啡充滿著神秘色彩,熱飲時滿室飄香,難怪阿拉伯人稱讚它如麝香般攝人心魄了。
意大利
到意大利觀光要關注兩件事——一是男人,一是咖啡。意大利有這樣一句名言,“男人要像好咖啡,既強勁又充滿熱情!”英文名稱為Espresso的意大利咖啡,近年來在國內已經普遍為愛好咖啡的人所熟知。這種又濃又香、表麵浮著一層金黃色泡沫的純黑咖啡,濃稠滾燙,好似從地獄逃上來的魔鬼,叫人一飲便陷入它不可言喻的魅力中。
中北歐
不像意大利人那麼熱情如火,也不像法國人那麼浪漫似水,中北歐一帶的人喝咖啡,喝得理智又溫和。他們深深了解中庸之道,完全屬於中濃度口味。
奧地利
維也納人愛喝咖啡,把它和音樂、華爾茲相提並論,稱為“維也納三寶”。在維也納悠閑的氣氛中,人們隻要付一杯咖啡的錢,就可以在咖啡館會友、下棋、看書、寫作、讀報,或在一個不顯眼的角落裏看電視。
湯的文化
“湯”(Soup)這個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喝湯時要發出咕嘟咕嘟的聲音,呷湯時則發出“絲絲”的聲音,“絲絲”的聲音和“Soup”這個詞的發音很相似。另一種說法是“Soup”這個詞可能起源於德文“Sop”,即一種澆有肉湯或濃湯的麵包。
湯的曆史悠久。根據考古學家所發掘的文物表明,近東地區是世界上最早做湯的地方。公元前8000到7000年間,那裏的人就會將所栽培出來的穀物放在粗陶器中煮成湯喝。據記載,在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每個參賽者都帶著一頭山羊或小牛到宙斯神廟中去,先放在宙斯祭壇上祭告一番,然後按照傳統的儀式宰殺掉,並放在一口大鍋中煮,煮熟的肉與非參賽者一起分而食之,但湯卻留下來給運動員喝,以增強體力。這說明在那個時候,人們已經知道在煮熟的食物中,湯的營養最為豐富。
現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食譜存在中國,有兩千七百年的曆史。這本食譜上記載有十幾種湯,其中的一道湯叫“銀海掛金月”,流傳至今,現在叫“鴿蛋湯”。美國《食譜大全》說,美國每年要喝掉了300多億碗湯。
與此相似,俄國有羅宋湯;意大利有用青豆、通心粉作為佐料煮成的濃肉汁菜湯;西班牙有冷湯;英國和印度有咖喱湯等等。湯似乎已成各國飲食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難怪法國人說:“餐桌上是離不開湯的,菜肴再多,沒有湯猶如餐桌上沒有女主人。”在品嚐這些口味各異的湯食時,也可領略其特有的奇趣。
一位美食家說,“湯是廣東飲食文化的全部底蘊,更是廣東省男女老少們日常生活的幸福源泉”。悠久的湯文化使廣東人個個是品湯高手兼湯療專家。體虛燥熱時,要喝氣血雙補、潤肺去燥的霸王花煲豬骨或花旗參煲生魚;天氣轉涼時則換上一煲海底椰川貝母燉冰糖……廣東人在煲湯上付出的時間和耐心絕非外地人所能及。下麵介紹一些他們的煲湯經吧。
煲湯是冷水下料好還是熱水下料好呢?冷水下料比較好,開水會使蛋白質迅速凝固,不易出鮮味。煲湯用什麼鍋好?選擇質地細膩的砂鍋煲湯為宜,劣質砂鍋的瓷釉中含有少量鉛,煮酸性食物時容易溶解出來,有害健康。瘦肉煲湯後,肉質較粗糙。由此煲湯宜選半肥半瘦的肉,但豬前腳的瘦肉,煲燉後仍嫩滑可食。
在飯店裏喝的魚湯、肉湯都像奶汁一樣,很滋補,可是自己在家煲湯總是出不來這個效果,為什麼?油與水充分混合才能出奶汁的效果。做肉湯時要先用大火煮開,然後用小火煮透,再改大火。做魚湯時要先用油煎透,然後加入沸水,用大火。還要注意水要一次加足,中間再補水,湯就泄了。
煲湯要加哪些香料?味精要嗎?什麼時候放鹽?廣東人喝湯講究原汁原味,蔥、薑、花椒、大料等香料大可不必,如果需要,一片薑足矣。鹽應當最後加,因為鹽會使蛋白質凝固,妨礙鮮味成分的擴散。
煲湯是不是時間越久越好?錯!湯中的營養物質主要是氨基酸類,加熱時間過長,會破壞營養,魚湯一般1小時,雞湯、排骨湯3小時左右足矣。
喝湯宜在飯前,可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吸收,但有淺表性胃炎的人應飯後喝,以免加重症狀。
慕尼黑啤酒節
600多萬人喝掉600多萬升紮啤,吃掉近50萬根烤腸和5萬多隻烤豬腿。德國慕尼黑啤酒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狂歡節,每年都有超過六百萬遊客參加。其中70%的遊客來自於拜仁州,其他的遊客來自世界各國,特別是意大利。
啤酒,清冽芳香、提神消渴,是許多人喜愛的飲料。在風景優美的德國古城慕尼黑,每年九月十月之交,都要舉行大規模的狂歡活動,這就是歐洲遊客們爭先一赴的“啤酒節”,因為時序,也叫做“十月節”。
慕尼黑是舉世聞名的啤酒城,那裏出產的啤酒清香可口、氣足泡密。慕尼黑人也是海量,平均每人每年要喝220公升啤酒。慕尼黑啤酒節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810年。巴伐利亞加冕王子路德維希和特蕾瑟公主於當年10月完婚,官方的慶祝活動持續了5天。人們聚集到慕尼黑城外的大草坪上,唱歌、跳舞、觀看賽馬和痛飲啤酒。從此,這個活動便被延續下來,流傳至今,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六至10月第一個星期日就固定成為啤酒節。曆史上,除因戰爭和霍亂中斷外,慕尼黑啤酒節已整整舉辦了170屆了。
慕尼黑啤酒節最大的特點是狂歡,一種有著濃鬱巴伐利亞風情的狂歡。節日那天上午,在12響禮炮聲中,慕尼黑市市長會在特麗莎廣場當眾打開一桶啤酒宣告節日的開始。這時,穿著傳統服裝的啤酒女郎會將新鮮的啤酒用容積達1公升的單耳大杯,送到早已迫不及待的飲客麵前。她們一次可送上10杯清香甘洌的啤酒,甚至不用托盤。
節日活動的主要場地是40公頃的黛麗絲草場。這裏碧草萋萋,無數氣球、彩旗將廣場裝飾得繽紛多姿,幾百個五光十色的貨攤、到處林立的廣告和幾十個大啤酒亭組成了一座繁華的集市。慕尼黑釀酒公司的大型啤酒館,容納5萬人酣酒娛樂,壯觀的場景可謂是“啤酒之天國”。
酒場的中央演奏著德國民謠,醉意惺忪的遊客,肩碰著肩,反複和聲高唱,忘記了深夜早已降臨。街頭張燈結彩,慕尼黑的七大酒廠組成遊行隊伍,在街上載歌載舞。街頭有戲劇演出、民歌和音樂會。人們手裏舉著啤酒杯,逢人便喊“幹杯!”。
慕尼黑的十月啤酒節,既是狂歡節,也是一個傳統文化藝術的盛會。熱情、奔放、歡樂的節日慶祝活動要持續半月之久,直到10月的第一個星期日才告結束。
慕尼黑啤酒節規定,隻有那些保留慕尼黑傳統釀造方法、符合1487年“慕尼黑純度要求”和1906年“德國純度要求”的優質慕尼黑本地啤酒,才可以在啤酒節上亮相。目前啤酒節隻允許銷售6家啤酒釀造廠的啤酒,包括保拉納、奧古斯丁、勒文和獅子等品牌。
德國啤酒質優味醇、品種多樣,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譽。據2002年的統計德國有1279家啤酒釀造廠按照1516年4月的“德國純度要求”生產啤酒。其中約一半位於巴伐利亞州,170多家位於同在南部的巴符州。
年俗趣聞
跳火堆、討吉利與團圓飯
伊朗的新年是“諾魯茲節”,既是春節,也是全國性的喜慶日子。在舊年最後一個星期三的晚上要舉行“跳火堆”活動來迎接新年的來臨。夜幕降臨,大街小巷燃起一堆堆篝火,跳火開始了。小夥子一馬當先,奔騰跨過;少女體態輕盈,翩翩起舞,飄然越過;老人在嫋嫋餘煙中緩步穿行。人人念著:“黃色(指麵黃肌瘦,身體萎弱)予你,紅色(指紅光滿麵,體格健壯)給我”,祈求在新的一年無病無災,永遠健康。
“跳火堆”結束後,少女們披著麵紗,三三兩兩結伴而行,邊擊銀勺,邊哼小曲,走鄰訪舍,索取糖果,名曰“討吉利”。她們還站在陰影下或街巷拐角處,偷聽過往行人的談話,並用聽到的第一句話來卜算明年的吉凶。除夕,全家一定要吃頓豐盛的“團圓飯”。此外,桌上還要放著《古蘭經》和伊斯蘭教什葉派鼻祖阿裏的畫像,表示主人的虔誠,還有象征光明、誠摯、前程似錦的鏡子、蠟燭、彩蛋和金魚。
新年“第一隻腳”
英國人愛在新年來臨之際預卜來年的吉凶。除夕午夜過後,朝屋裏邁進第一隻腳的人,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運氣。如果他(她)是個快樂、幸福、有錢的人,主人將全年吉利。如果他(她)是個憂傷、不幸、貧窮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將困難、倒黴。來訪者名字的第一個字母,也事關重大。如果這個字母象征吉利,那麼主人在新的一年裏就將鴻運高照,否則就意味著厄運。
祝石頭成金
在希臘的提諾斯島上,人們除夕前要搬一塊長滿苔蘚的大圓石頭進家裏,象征財源茂盛、五穀豐登。在希臘的克裏特島上,人們拜年要帶上一塊大石頭,進屋後把它放在地板上,然後向主人祝願說:“但願你家有一塊像這石頭一樣大的金子。”
爬高過新年
德國人新年時會比賽爬高,以示步步登高。每村選一棵又直又高的樹,砍去樹枝。元旦的清晨,小夥子們順著光溜溜的樹幹比賽爬高。比賽的第一名被譽為“新年英雄”。小夥子們奮勇爭先,誰都想第一個爬上去獲得“新年英雄”的稱號。德國不少地方還保留著這樣一種古老的習俗,除夕之夜,男子們聚在一起喝酒打牌直至午夜,快到12點時,大家跳到桌椅上,元旦鍾聲剛一響,大家一個個往下跳,說是跳進新年,緊接著扔掉棍子,以示辭舊歲。
花水浴
阿根廷人在炎熱的夏天過年,他們酷愛水,認為水是最聖潔的,可以衝刷掉一切汙穢的東西。所以每年元旦這天,各家老小成群結隊地去江河溪水中洗“新年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汙穢。洗前先將一籃鮮花瓣撒在水麵上,然後跳進落英繽紛的“花水”中沐浴,並用鮮豔的花瓣揉搓全身。在他們的心目中,新年花水浴可以洗掉汙垢和晦氣,換來新的一年裏的吉祥如意和幸福吉利。
築雪擋魔
加拿大人把白雪看作是吉祥的象征。他們新年期間,非但不清除住房周圍的積雪,反而把白雪堆在住房四周,築起一道雪牆。據說雪牆可以阻擋妖怪的入侵,帶來歡樂和幸福。
埋葬破爛
新年到來之前,墨西哥許多地方的人們會在村邊挖一個深坑,把除夕前大掃除的垃圾破爛丟進坑內。等到除夕的午夜,人們聚集在村邊,一起用土將坑填平,以表示除舊迎新。
吉祥的噴嚏
保加利亞人在除夕的午夜12點都要把燈熄滅3分鍾。元旦用餐時,家長將把第一隻羊羔、第一頭牛犢或第一匹馬駒許給打噴嚏的人。他們相信,打噴嚏的人會給全家人帶來幸福。他們還盛行吃特製的新年蛋糕,蛋糕裏放進了各種各樣的小禮物。誰吃到小錢幣,就表示在新的一年裏,他將成為一個富裕的人;誰吃到玫瑰花則將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中國民間諸神
西王母
西王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神靈,戰國時興起,形象從最初的半人半獸到白發蒼蒼、長生不死的老嫗,再到30來歲的麗質仙主。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信仰而不斷發生著變化。玉皇大帝信仰興起後,人們又把西王母與之相匹配,稱為王母娘娘。在道教典籍、神怪小說、民間故事中,王母娘娘都是地位最高的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