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穩定型心絞痛:除了穩定型心絞痛,還存在其他的心絞痛類型,如惡化型心絞痛、臥位型心絞痛、靜息心絞痛、梗死後心絞痛、混合性心絞痛等,現在傾向於將這些臨床上不穩定,有進展至心肌梗死或猝死的高度危險性的心絞痛統稱為不穩定型心絞痛。其產生的原因是由於冠脈內的粥樣斑塊不穩定,出現斑塊內出血、斑塊脫落、冠狀動脈痙攣等情況,導致心肌嚴重缺血,從而出現疼痛。不穩定型心絞痛疼痛的部位和性質與穩定型相似,但往往程度更重、發作時間更長、發作頻率也較高,同時含服硝酸甘油也往往難以得到緩解。
為什麼會出現心絞痛?
正常人的冠狀血管具有很好的彈性,可隨著身體的需要來調節對心髒的供血量。在劇烈體力活動時,冠狀動脈可以適當地擴張,此時血流量增加到休息時的6~7倍;當身體缺氧時,冠狀動脈也相應擴張,血流量增加4~5倍,使心肌細胞得到充分的氧氣供應。冠狀動脈出現粥樣硬化後,血管狹窄或部分分支閉塞,血管的擴張性減弱,血流量減少,如果此時血液供應尚能應付心髒平時的需要,則休息時可無症狀。一旦冠狀動脈的供血與心肌的需血之間發生矛盾,即供小於求時,如勞累、激動時,心肌急劇地缺血缺氧,心肌細胞內積聚過多的代謝產物刺激心髒內的神經纖維末梢,就會產生疼痛的感覺,即心絞痛。
什麼是心肌梗死型冠心病?是如何發生的?
心肌梗死型冠心病也就是俗稱的心肌梗死,是指冠狀動脈血液供應急劇減少或者中斷,供血區域的心肌嚴重而持久地缺血而壞死。
大多數心肌梗死都是由於冠狀動脈中不穩定的粥樣斑塊潰破、脫落、堵塞血管導致。不穩定斑塊就像“薄皮大餡”的餃子,稍不注意,很容易破損,破損後“餡”溢出,就會使管腔閉塞。也有一部分心肌梗死是由於粥樣斑塊內或其下方發生出血或者血管持續痙攣,使冠狀動脈完全封閉而導致。一旦發生冠狀動脈堵塞或者閉塞的情況,如果能及時地建立好側支循環,就可以彌補冠脈封閉所造成的血供不足,否則心肌就會出現嚴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缺血時間如果達到20~30分鍾以上就可導致心肌壞死。
為什麼冠心病可能出現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冠心病患者特別是已經發生心肌梗死的患者,可能會伴隨有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的情況。這是由於在發生心肌梗死之後,一方麵壞死的心肌喪失了收縮能力,心髒的泵血能力降低,而又必須供應全身的血液需求,長期高負荷運轉就可能會導致心力衰竭。另一方麵在發生心肌梗死後,心肌各部分的供血不均,梗死區的心肌喪失了收縮能力,與邊緣缺血區及非病變區的心肌在興奮性、自律性、傳導性、收縮性方麵都存在差異,心髒各部分舒縮活動的協調性遭到破壞,就可能會導致心律失常。
為什麼冠心病患者會發生猝死?
猝死是指自然發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發病後6小時內死亡者為猝死。各種心髒病都可能導致猝死,但心髒病的猝死中有一半以上是由冠心病所引起。冠心病患者發生猝死是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冠狀動脈發生痙攣或栓塞,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電生理紊亂,引起短暫的、嚴重的心律失常,嚴重的心律失常導致心髒無法正常工作,不能滿足腦部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因此出現了猝死。
為什麼有的冠心病是沒有症狀的?
一些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較輕,或者側支循環較好,或者痛閾較高,因此沒有疼痛的症狀,這種情況也稱為“無症狀型冠心病”,或“隱匿型冠心病”。這種冠心病具有潛在的巨大危害性,它可能突然轉為心絞痛或心肌梗死,也可能逐漸演變為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甚至可能出現猝死,因此冠心病絕對不能因為無症狀而被忽視,應及早診斷和及時治療。絕大部分的隱匿型冠心病患者在還沒有出現心肌病理病變時,如果防治得當,預後一般較好。
一般年齡在40歲以上,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吸煙、喝酒的人群應定期進行心電圖檢查,必要時可進行動態心電圖或負荷試驗作進一步篩查,以早期發現無症狀型冠心病患者。已經明確診斷的無症狀型冠心病患者應定期進行靜息、動態心電圖檢查,了解心肌缺血的發作頻率、嚴重程度、持續時間等,必要時可選擇使用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進一步了解心髒供血情況。對於無症狀型冠心病患者,治療原則與方法與一般冠心病患者相同,同時重點注意防治結合,在采用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各種措施,防止粥樣斑塊加重的同時,注意適當運動,清淡飲食,避免無症狀型冠心病向其他類型轉變。
胸口痛就一定是心絞痛嗎?
心絞痛在中老年人中已越來越常見,但是不是所有的胸口疼痛就是心絞痛?應該注意與以下其他疾病進行區分,避免誤診,貽誤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