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空氣中缺乏水分的滋潤而成為肅殺的氣候,這時候人們常常會覺得口鼻幹燥、渴飲不止、皮膚幹燥,甚至大便幹結等。所以人們常把初秋的燥氣比喻為“秋老虎”,其意思是指燥氣易傷人。由於秋季的氣候特點,因此不但多見其主“燥”所引起的各種病症,還可見長夏濕邪為患所導致的多種疾病,並為冬季常見的慢性病種下病根,所以秋季飲食養生就必須針對天地變化特征和人體生理特點選擇相應的飲食。
冬季,人體陽氣收藏,氣血趨向於裏,皮膚致密,水濕不能從體表外泄,經腎、膀胱的汽化,少部分變為津液而散布周身,大部分化為水,下注膀胱成為尿液,無形中就加重了腎髒的負擔。冬季以寒氣為主,若人們不能應時增添衣被,就可能使抵抗力下降,使心、胃、肺等髒器的功能紊亂,甚至引起氣管炎、胃痛、冠心病複發,使感冒、關節痛、咳嗽、風濕性關節炎、高血壓等病發生或加重。
四季養生的原則
中醫學關於養生的理論和方法是極其豐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內容之一即是——順時養生。順四時而適寒暑是中醫養生學裏的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也可以說是長壽的法寶。
四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大體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麵:
(1)與自然變化相一致
四季養生應該順應自然。人在春夏之時,要順其自然保養陽氣,秋冬之時,亦應保養陰氣,故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這就要求人們凡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根據四時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在作息時間上,也要順應四時的變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臥早起”,秋季“早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
(2)身心共養
四季養生應該身心共養。身乃心之宅,心乃身之用。養生防病必須身心共養,以維持身與心的統一。所謂“養身”,主要指髒腑、氣血津液、肢體、五官七竅等身體的攝養。養身的具體內容非常廣泛,凡調飲食、節勞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攝生方法,以及體育鍛煉、氣功等健身運動,大都屬於養身的重要內容。所謂“養心”,主要是安定情誌、調攝精神。在正常情況下,“心”是機體對外界各種刺激因素的“應答性反應”。它不僅體現了生命過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動,而且可以增強體質、抵抗疾病、益壽延年。
中醫養生必須要注意保持思想上安定清靜,心境坦然,不暴發喜怒,不貪欲妄想,不為私念而耗神傷正,盡量減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過度的情誌波動,以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這樣,則人體的氣機和調,血脈流暢,正氣充沛,形體康健,抗病能力均強,就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
(3)注意動與靜的相互結合
四季養生應該動靜結合。
“養身莫善於動,養靜為攝生之首務”,所以,隻有動靜結合,才能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動,包括勞動和運動兩方麵。中醫學曆來重視“動”在養生學中的重要意義。堅持健身運動,可以暢氣機、通氣血、利關節,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現代醫學也已經證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可以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使機體充滿活力,從而延緩各器官的衰老;靜,包括精神上的清靜和形體活動的相對安靜狀態,在中醫養生學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氣功中的靜功一般沒有肢體的運動,它通過一定的體態姿勢,特定的呼吸方法及特定的意念活動,在“靜”的狀態下,進行內部的自我鍛煉和調節,從而達到對機體“調整”、“修複”和“建設”的目的,靜功在氣功鍛煉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常言說“過猶不及”,四季養生亦應如此。“動”和“靜”要適度,太過或不及都會影響人體的健康,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勤運動,要注意適度;勤用腦,要思而不怠。動而不至大疲,靜而不至過逸。總之,動和靜是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麵,要養生防病、益壽延年,就必須心體互用,勞逸結合,動靜並施,不可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