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盂腎炎的一般護理方法有:
1.休息:勞累是泌尿係感染常見誘因,急性尿路感染待體溫正常後方可下床活動,並應創造舒適、安靜的休息環境。
2.飲食:宜給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3.多飲水,勤排尿。鼓勵病人飲水,並囑病人規律排尿(每兩小時一次),以利於衝洗尿路細菌和排泄細菌毒素。
4.保持外陰清潔。每天用溫水或1:200新潔爾滅洗外陰部1~2次。
5.腎功能受損時,應低蛋白飲食;若有浮腫與高血壓,應限製水鹽攝入量,並加強皮膚護理。
6.準確記錄24小時出入量,並定時測血壓,以觀察病人有無多尿、少尿、高血壓等腎功能不全表現。
7.盡量避免導尿,以防新的細菌感染。
閉塞性動脈硬化
本病是由於周圍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病變,以致慢性變窄或閉塞的一種疾病。主要累及下肢的大中型動脈。
本病共同症狀是間歇性跛行,最常見於腓腸肌,行走時有疼痛感,甚至引起痙攣,休息後消失,再走時又出現。
休息時疼痛是另一重要症狀,表明下肢缺血加重,以致皮膚供血不足。疼痛常在肢體抬高時加重,下垂時減輕。夜間疼痛更劇烈,病人常抱足而坐,痛苦異常。
其它症狀包括患肢發涼、麻木,感覺異常及皮膚顏色改變。
體檢時可發現閉塞遠側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另一重要檢查是聽診腹主動脈和周圍動脈如有收縮期雜音或連續性雜音,有助於本病診斷和狹窄部位的判定。
患者應徹底戒煙,適當運動鍛煉,運動到發生疼痛為止,運動後充分休息至疼痛完全消失。小心保護肢體,保持皮膚清潔、幹燥、潤澤,注意保暖和防止外傷。
過敏性紫癜
本病是一種較常見的毛細血管壁變態反應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病變為小動脈及毛細血管湧透性和脆性增高,引起皮膚粘膜自發性出血,常伴不同程度胃腸、關節和腎受累表現。
本病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男多於女,好發於春秋季節。起病可急可緩,發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前期症狀有發熱、乏力、全身不適和食欲不振。繼之出現皮膚紫癜,少數可有胃腸、關節或腎受累表現。根據病變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通常分五型:
1.皮膚紫癜型:最常見,表現為不同大小的皮膚瘀點、紫癜與紅斑,以四肢尤以下肢外側、關節附近為多。對稱分布,高於皮膚表麵,部分患者可伴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及多形性紅斑等。
2.腹型:多見於兒童,在紫癜出現之前或後呈發作性腹部絞痛,伴惡心、嘔吐、便血,無腹肌緊張及反跳痛。腸壞死合並腸穿孔或破裂者少見。
3.關節型:多發生於膝、踝、肘、腕等關節,可有疼痛、腫脹、活動障礙。既可單發,也可多發,可呈遊走性,有積液。愈後不留後遺症。
4.腎型:多見於兒童,有肉眼或鏡下血尿、蛋白尿、管型。常有浮腫,血壓升高等症狀。
5.混合型:具有兩型以上特點。
邊敏性紫癜的一般護理方法有:
1.心理護理:告訴病人不吃致過敏食物,避免接觸可疑的有關過敏物質。
2.病人出現腹痛、便血、關節腫痛及腎髒損害時,應臥床休息,防止機體內外創傷而發生出血。給予高維生素、低鹽易消化飲食,如有便血則應給冷流汁飲食,病初應暫禁動物性蛋白飲食,如牛奶、魚蝦等;要注意皮膚清潔,避免受磨損,防止受壓,床鋪應潔淨、平整,對已破損的皰疹,應塗1%龍膽紫,防止感染。
3.注意病人紫癜出現的部位、數量、性狀的變化,以及與飲食種類和藥物的關係。注意胃腸症狀,如腹痛部位、性質、程度及有無腹脹、腹瀉、大便次數、性狀、顏色、氣味等,注意尿色、尿量的改變。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本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所致的一組內分泌疾病。
本病多見於女性。
典型甲亢患者有心悸、胸悶、怕熱、多汗、手抖、失眠、食欲亢進、消瘦、乏力、腹瀉、甲狀腺腫大伴血管雜音和震顫及眼球突出等症狀體征。
1.心理護理:甲亢病人往往有焦慮、性情急躁、易怒等表現,應體貼關心病人,態度和藹,給予精神安慰。
2.生活:保持環境安靜通風,無強光刺激,避免不良環境刺激,注意適當休息,不要劇烈活動,避免勞累、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必要時給予安定等鎮靜劑。
3.飲食:增加營養,選擇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禁用濃茶、咖啡等興奮性飲料。
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
本病分急性和慢性兩類。臨床上有疲乏、軟弱無力、色素沉著、血壓低、水鹽代謝失常、胃腸功能紊亂等一係列表現。
起病緩慢,多見於成年人,各種臨床表現主要由於皮質醇和醛固酮分泌不足所致。
1.皮膚、粘膜色素沉著:見於絕大多數患者,為本病早期症狀之一。
2.乏力消瘦:乏力為本病早期症狀之一,表現為思想不集中、精力不充沛、體力不足、脂肪減少、肌肉消瘦、體重下降、多為進行性加重。
3.循環症狀:特征為血壓低、心髒甚小或循環衰竭。患者常有頭昏、眼花、直立性暈厥。
4.低血糖:患者空腹血糖常低於正常,往往在餐前或劇烈運動後,易發生饑餓、心悸、冷汗乏力等低血糖症狀,嚴重時視力模糊、複視、精神失常,甚至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