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運動與健身(4)(1 / 3)

姿勢:自然站立,左腳向左橫開半步,兩腳距離與肩同寬,兩膝微屈,身體正直,腰脊放鬆,兩臂自然下垂,沉肩墜肘,兩臂稍向外撐,掌心向下,手指微曲伸向前方,兩目半開平視,或注視前下方。坐式練功時,可采用自然盤膝坐式。以下各式皆同。

呼吸:自然呼吸,將氣以意引至中丹田或腳心處的湧泉穴,也可配合呼氣放鬆。

意守:意守中丹田或湧泉穴(也可根據身體的不同情況意守其他內容,以下皆同)。也可配合默念“鬆靜”二字,誘導肢體的放鬆和大腦的入靜。

作用:收攝心神,誘導入靜。

2.齒攪舌(包括鼓漱咽津)。

姿勢:仍如前式,將牙齒輕輕叩動二三十次,隨後將舌頭在口腔內左右攪動各十數次,再作鼓漱動作十數次。待唾液增多時,即分次咽下,並以意送至中丹田。

呼吸:自然呼吸,氣沉中丹田。

意守:意守中丹田,並若有若無地注意叩齒攪舌的動作。

作用:固齒,健脾胃,助消化。

3.搓手擦麵。

姿勢:接前式,兩手心相合於小腹前麵,約與臍平高,輕搓掌心二三十下,待兩手產生熱感後,輕閉二目,將兩手貼於麵部,像洗臉那樣從眼部向外下方緩緩擦撫十數次。隨後,睜開兩眼接作下式。

呼吸:自然呼吸,氣沉中丹田。

意守,意守中丹田或湧泉穴。搓手時,要將注意力放在掌心即勞宮穴和十個指頭即十宣穴上,但在擦麵時則不必過於注意手的動作。

作用:調達心肺二經氣脈,令麵色潤澤。

4.叩擊玉枕。

姿勢:接前式,順熱用兩手心掩住兩耳,肘與肩平,中指相對貼按在“玉枕穴”處,將食指搭於中指背上,然後以食指滑下緩緩地叩擊玉枕穴十數下使耳內咚咚作響,如聞鼓之聲。

呼吸:自然,氣沉中丹田或湧泉穴。

意守:意守中丹田或湧泉穴。

作用:調達膀胱經氣脈(“玉枕”為膀胱經的穴位)令人耳目聰明,頭腦清醒。

5.導引風池。

姿勢:接前式,順勢二、三、四指前端的指腹部(俗語叫“手指肚”)自“玉枕穴”處向下外方導引“風池穴”。反複作十數次。

呼吸:自然呼吸,氣沉中丹田。

意守:意守中丹田,意念活動與導引動作合一。

作用:調達膽經氣脈(“風池”為膽經的穴位),健腦安眠,令耳目聰明。

6.推按腎俞。

姿勢:接前式,將兩手自肩前引向腰部的腎俞穴,以掌心自腎俞穴向下推按十數次(勁在手掌的腕跟部),一直可推到骶骨部。隨後,放下兩手還原為起式。

呼吸:自然呼吸,或腹式深呼吸。

意守:意守腎俞或命門(即後丹田)或中丹田。

作用:強壯腎氣,健腰腳,扶肝腎,安心神,益腦髓。

7.彎腰攀足。

姿勢:接前式,將左腳收回,右腳向右側橫半步,兩腳距離與肩同寬(如練坐式即將兩腿平伸),兩手自前方緩緩上舉,手心向上,指尖向後,隨即彎腰(以腰為軸),兩手伸向足背(腿要伸直),稍停即將腰直起,仍還原為起式。如此,反複練十數次。

呼吸:自然呼吸。

意守:意守中丹田或湧泉穴。

作用:強壯腰腎,固精舒筋。

8.順劃雙環(雙搖轆轤)。

姿勢:接前式,將右腳收回,左腳向左橫開半步(如練坐式則將平伸的兩腳收回,仍為盤膝坐式)兩臂自然下垂,兩手掌心向下,兩手自側胸部緩緩上提,至與耳平高時,再向前方劃弧緩緩下落,猶如搖轉轆轤那樣,順劃兩個圓圈,故稱“順劃雙環”或“雙搖轆轤”。兩手下落時,兩腿亦隨之微屈,身體稍向下降;兩手上提時兩腿亦隨之直起。如此,反複練十數次。

呼吸:自然呼吸或呼吸與動作配合。呼吸與動作配合時,是在兩手下降時配合呼氣將“氣”引至湧泉穴;兩手上起時配合吸氣,將“氣”自湧泉穴經尾閭、命門向上引回至中丹田。

意守:意守中丹田或配合呼吸進行意守。配合呼吸進行意守時,是呼氣意守湧泉穴,吸氣意守中丹田,同時意氣與動作合一,精神貫注在“順劃雙環”的動作上。

作用:調達氣息的升降。

9.平劃雙環。

姿勢:接前式,將左腳收回,右腿向右側開半步,兩臂自然下垂,兩手掌心向下,兩手上提到與臍平高時(高不過乳,低不過臍),順勢將兩手自中間向前外劃弧,再向中間合攏,回於起點,兩手的動作猶如描劃兩個小平位的雙環那樣,故名“平劃雙環”。兩手上起時,兩腿微屈,身體順勢稍向下降。如此,反複練十數次,隨後恢複自然站式。

呼吸:自然呼吸或呼吸與動作配合時,是在兩手幾前外劃弧時(兩手外開的過程)配合呼氣,“氣”自中丹田向外擴展,身體有氣息充盈的感覺;兩手向中間合攏時(兩手內合的過程)配合吸氣,自覺有氣息向中丹田內集的感覺。

意守:意守中丹田。或配合呼吸意想中丹田“一開一合”(呼氣時意想“氣”自中丹田外開,吸氣時意想“氣”向中丹田內合)。同時意氣與動作合一,精神貫注在“平劃雙環”的動作上。

作用:調達氣息的開合。

10.橫劃雙環。

姿勢:接前式,將右腳收回,左腳向左側橫開半步,兩臂自然下垂,兩手掌心向下,向中間劃弧會攏,約與小腹的“氣海穴”平高,兩手順勢自胸前上提,至與頭平高理,再經兩側劃弧緩緩下落,猶如用兩手描劃兩個橫立的雙環那樣,故名“橫劃雙環”。兩手上提時,兩腿亦隨之直起,兩手下落時,兩腿隨之微屈,身體順勢下降。如此反複練十數次。此一式寓有“升降開合”四種作用,與八、九兩式配合起來,即可組成各種變化的環形運動。(按:第八式為“順環”,第九式為“橫環”,三環套在一起,猶如渾圓一球,加上各種方位和各種高度的變化,可作各種柔緩而連綿不斷的環形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