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自然呼吸,或呼吸與動作配合。呼吸與動作配合時,是在兩手外開和下落時配合呼氣,兩手內合與上提時配合吸氣。
意守:意守中丹田,精神貫注在姿勢的升降開合上。
作用:調達氣息的升降開合。
11.左右開弓。
姿勢:接前式,將左腳收回,右腳向側橫開一步,兩臂自然下垂,掌心向下,肘臂稍向外撐,兩手劃弧移向小腹之前,約與“氣海穴”平高,再將兩手自胸前緩緩上提,至與乳平高時,兩手順勢變為虛拳。左手像握弓背那樣向左側伸出,肘腕微曲,拳與肩平;順勢轉頭向左,目視左拳。同時右手像拉弓弦那樣,將右拳拉至右乳之前,拳與乳相距約半尺許;順勢身形下降,變為“騎馬式”。稍作停頓後,兩手從上劃弧,同時鬆開兩拳。自左右兩側緩緩下落,順勢將兩腿直起。此為左弓式。隨後,再按上法將右臂伸向右側,練右弓式,如此,反複練十數次。
呼吸:自然呼吸,或呼吸與動作配合。呼吸與動作配合時,是在兩手上提進配合吸氣,開弓時配合呼氣,呼氣時如默讀“噓”字音;兩手向上劃弧時配合吸氣,兩手下落時配合呼氣,呼氣時如默讀“嗨”字音。
意守:意守中丹田,精神貫注在左右開弓的動作上,意氣與動作合一。
作用:舒展胸廓,調達肺氣,增加臂力。
12.白鶴亮翅。
姿勢:接前式,將右腳收回,左腳向左側橫開半步,兩臂自然下垂,兩手相交於小腹“關元穴”之前,隨即將兩臂自左右側緩緩提起,手與肩或頭平高,肘腕手指微作屈曲,呈一波浪形之曲線,形如白鶴之亮翅。稍停後,再將兩臂自兩側緩緩下落,交於小腹的“關元穴”之前,同時將左腳收回,重心移到右腳,兩腳微屈。隨後,再將左腳向左側橫開半步,按前法反複練十數次。
呼吸:自然呼吸,或呼吸與動作配合。呼吸與動作配合,是在兩臂上提時配合吸氣,兩臂下落時配合呼氣。
意守:意守中丹田或湧泉穴。配合呼吸進行意守時,是在呼氣時意守湧泉穴,吸氣時意守中丹田。意氣與動作合一,精神貫注在手臂的起落上。
作用:調達氣息的升降。
13.氣息歸元(收式)。
姿勢:與第一式相同。在練完上式之後,將兩手合起,輕搓十數下。隨後,將左手貼在肚臍部,右手掌心貼在左手背上(可以隔在衣服外麵),兩手同時自臍中向左(順時針方向),由內向外,由小圈到大圈,推轉二三十圈,停穩於心窩部,最大一圈上不過心窩,下不過趾骨。稍停之後,再向相反的方向,即自心窩向右(逆時針方向),由外向內,由大圈到小圈,再推轉相同的圈數,停穩於肚臍處。隨後將兩手緩緩放下,還原為自然站立式。
呼吸:自然呼吸,氣沉中丹田。
意守:意守中丹田,意氣與手的動作合一,默數推轉的圈數,精神由練功的入靜狀態逐步過渡到平時狀態。
作用:健脾胃,壯元氣,使氣息歸元。
十七、何為五禽戲
大禽戲為古代著名醫生華佗所創,他在繼承前人有時導引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根據人的生理和某些醫理,闡明“勞動”(人體運動)對於人體健康的重要性和導引在養生方麵的作用,並在運動實踐中創編了成套結引術式五禽戲。他說:“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據史籍記載,華佗的弟子吳普由於堅持五禽之戲,年九十餘,耳聰目明,齒完牙堅。華佗“五禽戲”的具體動作已失傳,後世所傳“五禽戲”為後人所編。惟六朝陶弘景在《養生延年錄》(見於宋人張君房所輯《雲笈七箋》)中所輯《五禽戲訣》,因距華佗時代較近,可能與原法相去不遠。
五禽戲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經後人的改進形成了不少流派,現介紹一套易學而效果較好的五禽戲。
十八、熊形戲
預備姿勢:兩腳平行自然站立,距離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
動作要領:
1.做3~5次深呼吸後,腰膀自然晃動。
2.屈右膝,右肩向前下晃動。手臂亦隨之下沉,左肩則稍向後外舒展,左臂稍上抬。
3.屈左膝,左肩向前下晃動,手臂亦隨之下沉,右肩則稍稍向後外舒展,右臂稍抬高。如此反複晃動,次數不拘,有健脾胃、助消化、活關節等功效。
十九、鶴形戲
預備姿勢:兩腳相並站立,兩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視,平心靜氣站立片刻。
動作要領:
1.左腳向前邁進一步,右腳隨即跟進半步,腳尖虛點地;同時兩臂自身前抬起向左右側方舉起,並隨之深吸氣。
2.右腳前進與左腳相並,兩臂自側方下落,在膝下相抱,同時深呼氣。
3.右腳向前邁進一步,左腳隨即跟進半步,腳尖虛點地;同時兩臂自身前抬起向左右側方舉起,並隨之深呼氣。
4.左腳前進與右腳相並,兩臂自側方下落,在膝下相抱,同時深呼氣。
此式有助於增強心肺功能,健壯腎腰。
二十、鹿形戲
動作要領:
1.右腿屈曲,上體後坐,左腿前伸,膝稍彎,左腳虛踏,成左虛步勢。
2.左手前伸,肘微屈;右手置於左肘內側,兩掌心前後遙遙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