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藏象學說(2)(1 / 3)

第二節 六腑的生理功能

一、膽

膽居六腑之首,又屬於奇恒之腑。膽與肝相連,附於肝之短葉間。膽與肝又有經脈相互絡屬,而為表裏。膽汁直接有助於飲食物的消化。

膽的生理功能是貯藏和排泄膽汁。膽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製和調節。其由肝之精氣所化生,彙集於膽,泄於小腸,以助飲食物消化吸收。若肝失疏泄,則可導致膽汁生成和排泄異常,影響飲食消化吸收,則可出現多種消化不良症狀,如厭食、腹脹、便溏等;膽汁外溢則發為黃疸,表現為目黃、身黃和尿黃等。由於膽本身並無傳化飲食物的功能,且貯藏精汁,故又屬奇恒之腑。

二、胃

胃,居於膈下,腹腔上部,中醫將其分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稱上脘,包括賁門;中部稱中脘,即胃體部位;下部稱下脘,包括幽門。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與腐熟水穀,胃以降為和,與脾相表裏。

(一)胃主受納、腐熟水穀

受納是接受和容納的意思;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容納於胃,故稱胃為“太倉”、“水穀之海”。機體的生理活動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飲食物的營養,故又稱胃為“水穀氣血之海”。容納於胃中的飲食水穀,經過胃的腐熟後,下傳於小腸以進一步消化吸收。如果胃的這一功能發生障礙,可出現食欲不振、食少、消化不良、胃脘脹痛等。

胃受納腐熟水穀功能必須與脾運化功能相配合,故脾胃對飲食水穀的消化吸收功能概括為“胃氣”。胃氣的盛衰有無,直接關係到人體的生命活動及其存亡。因而又稱脾胃為“後天之本”。

(二)胃主通降,以降為和

飲食物經過胃的受納腐熟後,必須下行而入小腸,以便進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說,胃主通降,以降為和。若胃失和降,則影響食欲,並出現口臭、脘腹脹滿疼痛等;胃氣上逆則出現噯氣吞酸、呃逆、惡心、嘔吐等。

三、小腸

小腸位居腹中,其上口在幽門處與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闌門處與大腸之上口相連。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小腸與心相為表裏。

(一)小腸主受盛和化物

受盛即接受或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變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腸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並對其做進一步消化,將水穀化為精微。《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這一功能異常,可導致消化吸收障礙,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

(二)小腸主泌別清濁

小腸將經過進一步消化後的飲食物,分別為水穀精微和食物殘渣兩部分,並將水穀精微吸收,將食物殘渣向大腸輸送,同時,也吸收大量的水液,而無用的水液則滲入於膀胱排出體外。因而,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還和大便、小便的質量有關。如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正常,則二便正常;反之,則大便稀薄而小便短少。

四、大腸

大腸居於下腹中,上接小腸,下接肛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傳化糟粕。大腸與肺相表裏。

大腸接受經過小腸泌別清濁後所剩下的食物殘渣,吸收多餘的水分,形成糞便,經肛門而排出體外。《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大腸的這一功能是胃的降濁功能的延伸,同時與肺的肅降有關。如大腸傳導失常,可出現大便質、量以及次數的異常變化,如泄瀉、便秘或便膿血等。

五、膀胱

膀胱位於小腹中,主要生理功能是貯尿和排尿。其與腎直接相通,又相表裏。

尿液為津液所化,在腎的氣化作用下,其濁者下輸於膀胱,並由膀胱暫時貯存,當貯留至一定程度時,在膀胱氣化作用下以排出體外。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全賴於腎的氣化功能,膀胱的氣化,實際上隸屬於腎的蒸騰氣化。膀胱的病變,主要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或尿有餘瀝,甚至尿閉;或遺尿、失禁等。

六、三焦

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上焦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為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為臍以下部位,包括腎、膀胱、大小腸、女子胞(子宮)等。三焦與心包絡相表裏。

三焦的生理功能有二:一為通行元氣,二為水液運行之道。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劃分有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點:

1.上焦主氣司呼吸,主血脈其特點主宣發,將飲食物所化生的水穀精氣敷布周身,如霧露一樣可以滋養全身髒腑組織,因而喻為“上焦如霧”。

2.中焦主運即腐熟水穀,運化精微,以化氣血,故喻之為“中焦如漚”。“漚”即飲食水穀腐熟時的泡沫浮遊狀態。

3.下焦主分別清濁、排泄尿液與大便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點,故稱“下焦如瀆”。“瀆”指溝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