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藏象學說(2)(2 / 3)

第三節 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

奇恒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六種組織器官。奇,異也;恒,常也。它們同是一類相對密閉的組織器官,卻不與水穀直接接觸,即似腑非腑;但具有類似於五髒貯藏精氣的作用,即似髒非髒。奇恒之腑,除膽屬六腑外,都沒有和五髒的表裏配屬關係。

一、腦

腦居顱內。《靈樞·海論》中的“腦為髓之海”,指出了腦是髓彙集而成。清代的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對腦的功能做了較為詳細的論述,把憶、視、聽、嗅、言等感官功能都歸於腦。藏象學說將腦的生理和病理歸於心而分屬於五髒,認為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同時,把人體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與五髒做了聯係。

二、髓

髓的生成與先天之精、後天之精都有關係,其功能有養腦、充骨和化血三個方麵。

三、骨

骨有貯藏骨髓和支持形體的作用。

四、脈

脈的生理功能在五髒中心的“係統連屬”中已述及。

五、膽

膽的生理功能在六腑的生理功能中已述及。

六、女子胞

女子胞,又稱胞宮,即子宮。位於小腹內,為女性的生殖器官。其主要功能為主持月經和孕育胎兒。中醫認為,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主要與心、肝、脾、腎以及衝任二脈有關。在病理上,當各種因素導致上述髒器、經脈功能異常,即影響女子胞的功能,引起月經失調與不孕。

第四節 髒腑之間的關係

一、髒與髒之間的關係

(一)心與肺

心主血,肺主氣,心與肺的關係,是氣和血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係。血的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而氣的輸散分布也需要血的運載。如果肺氣虛或肺失宣降,會影響心的行血功能,從而導致血瘀,出現胸悶、心率改變、口唇青紫等症狀體征。若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血液運行不暢,也將影響肺的宣發肅降,出現咳嗽、氣促等臨床表現。

(二)心與脾

心主血,脾統血,二者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的生成和運行兩個方麵。脾氣旺盛,生血功能正常,則心有所主;而心血充足,則可營養脾氣。血液在體內的循行,一方麵靠心氣的推動,另一方麵還要靠脾氣的統攝才不致溢出脈外。如果思慮過度,耗傷心血,脾的運化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出現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症狀;反之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不利,或脾不統血,血液外溢,則可致心血虛,心無所主,臨床表現為心悸、失眠、多夢等。

(三)心與肝

心主血,肝藏血。心行血功能正常,則血液供應充分,肝有所藏;如果肝藏血功能失常,心無所主,血液運行也會受影響。臨床上常見心血虛與肝血虛同時出現的病例。

心主神誌,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識和情誌與這兩髒均有密切關係。心、肝病變也都可表現為精神、心理活動的異常。比如,肝陽上亢者既可有頭暈、目眩、煩躁易怒等肝病症狀,又可兼有心悸、失眠等心病表現。

(四)心與腎

心位居於上屬陽,五行屬火;腎位居於下屬陰,五行屬水。在正常情況下,心火應當降於腎,以助腎陽溫腎水,使腎水不寒;而腎水則須上濟於心,以資心陰,從而防止心陽過亢。心、腎之間的這種相互幫助、相互製約的關係,被稱為“心腎相交”。如果腎水不足,不能滋潤心陰以製約心陽,就會出現心陽過亢,可見心煩、失眠、多夢、遺精等症。若心陽不振,心火不能下溫腎水,使腎水不能化氣,反而上淩於心,則可出現心悸、水腫等症。

(五)肺與脾

肺與脾的關係主要涉及氣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代謝兩方麵。

人體之氣主要是由肺吸入的清氣和脾胃運化的水穀之氣所組成。故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運化功能強健,是人體氣盛的保證。另一方麵,津液在體內的輸布代謝主要是由肺的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及脾的運化水液、輸布津液的功能來完成的。肺以脾所運化輸布的水穀精微為營養,才能使其功能活動得到保障;而脾運化水穀和水濕的功能,也需要肺的宣降、通調水道功能來實現。如果脾氣虛損,導致肺氣不足,出現疲乏倦怠,少氣懶言等症。若脾虛運化失調,水濕內停,生成痰飲,也會影響肺的宣降功能,出現咳嗽、喘息等症。而肺氣虛衰,無法通調水道,水濕內停,則會使脾陽受阻,出現腹脹、便溏、水腫等症。

(六)肺與肝

肺與肝的關係主要涉及氣機的調節。肺氣肅降,肝氣升發,升降協調,則氣機通暢。如果肝升太過,或肺降不及,則會出現肝氣上逆,表現為脅痛、易怒、咳逆、咯血等症,即所謂“肝火犯肺”。反之,如果肺失清肅,燥熱內停,亦會導致肝失疏泄,氣機鬱結,出現咳嗽、胸脅脹滿、頭暈頭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