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便秘不宜飲茶:因為茶中的鞣酸有收斂、減緩腸蠕動作用,會使排便更困難。
(4)發熱不宜飲茶:因為飲濃茶後,茶堿會提高人體溫度,加劇發熱。
(5)服藥不宜飲茶:由於茶中的鞣酸很容易與藥物中的蛋白質、含鐵化合物等產生化學作用而降低藥效,因此不宜用茶水衝服藥物或服藥後立即喝茶。
(6)胃病不宜飲茶:因為茶中咖啡因刺激胃、腸黏膜,增加胃腸不適,加重潰瘍創傷。
(7)肝病不宜飲茶:因為茶中的咖啡堿絕大部分經肝髒代謝。肝病患者肝功能總有不同程度降低,飲茶過濃,就會加重肝組織損害。
(8)心悸不宜飲茶:因為茶堿能促使心跳加快,使患者常處於興奮狀態而得不到良好休息。
(9)兒童不宜飲茶:因為濃茶中多酚含量太高,常能引起兒童缺鐵性貧血。
另外,女性特別是在經期、孕期、產期和哺乳期絕對不要飲用濃茶。
經期飲濃茶的害處在於:經血中含有高鐵血紅蛋白、血漿蛋白和血色素等成分,而濃茶中含有濃度高達30%~50%的鞣酸,在腸道中極易與食糜中的鐵或補血藥中的鐵結合,發生沉澱,妨礙腸黏膜對鐵質的吸收利用,而導致缺鐵性貧血。
孕期飲濃茶,不僅易患缺鐵性貧血,影響胎兒營養物質的供應,而且由於濃茶內含咖啡堿濃度高達10%,還會使孕婦尿頻,並加快心跳,增加孕婦的心、腎負擔,誘發妊娠中毒症等,不利於母體和胎兒的健康。
產期飲濃茶,會因咖啡堿的興奮作用而引起失眠。產前睡眠不足,會導致產婦精疲力竭、陣縮無力,造成難產。
哺乳期也不宜飲濃茶。因為濃茶裏的高濃度鞣酸,被腸黏膜吸收進入血液後,會產生收斂和抑製乳腺分泌的作用,造成奶汁分泌不足,影響哺乳。
那麼,怎樣飲茶才科學呢?
可根據不同的體質、年齡,以及工作性質、生活環境等條件選擇不同種類的茶葉,采用不同方式飲用。
從生活環境方麵來說,在水質酸性大的地區,以飲濃綠茶為宜;在堿性大的地區,以飲花茶為宜,其次為紅茶,再次為綠茶;而水質優良的地區,不論喝紅、綠、花茶,都能品出茶的色香味。
從體質方麵看,身體健康的成年女性,飲用紅綠茶均可;老年女性則以飲紅茶為宜,可間飲一杯綠茶或花茶。但茶不宜過濃,因為過多地飲濃茶會使體內水分急增,加重心髒和腎髒的負擔,尤其飯後不宜飲濃茶。據介紹,飲用太多的濃茶,還會產生維生素B1缺乏症,影響人體對鐵元素的吸收。
從工作性質看,地質勘探者、軍人、體力勞動者、經常接觸放射線和有毒物質的人員、醫生、護士都應飲些濃度較高的綠茶。
睡眠不好的人,平時應飲淡茶;有習慣性便秘的,應飲淡紅茶;患有前列腺肥大的人,宜飲花茶;手術後的病人,宜飲高級綠茶,以利於傷口愈合;屬於心動過緩或竇房傳導阻滯的冠心病人,可多飲點紅、綠茶,以利於提高心率。
此外,掌握好泡茶的技巧,亦是合理飲茶的重要方麵。這裏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茶葉用量,二是水的溫度。
高檔名茶一次衝泡過多,影響了名茶的清幽、淡香的真味;低檔茶用量過多,太濃,難以入口。一般來說,如一人獨飲,用高檔茶葉2.5~3克,中低檔茶葉3~4克為宜。
泡茶的水溫,應視水質與茶類等級而定。若水質優良,水燒到剛滾起即可;如果水質不佳,就要多煮一會,使雜質沉澱。此外,泡茶的水溫應掌握“老茶宜沏、嫩茶宜泡”的原則,所謂“沏”就是用滾開水直接沏茶;所謂泡,就是用中等水溫的開水泡茶。
茶葉中的有效成分在第一次衝泡時,已大半數浸出,到第三次衝泡時,已基本上全部浸出。有些人常用大茶缸泡茶,自早喝到晚不換茶葉,這是不科學的。因為長時間浸泡,茶葉中的一些有害物質會浸出。俗語說“茶可多飲,不可多泡”,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茶葉的品種很多,一般分為綠茶、花茶、紅茶三大類。其中綠茶性涼,夏季飲用,可清熱解暑;紅茶性溫,冬季飲用,可溫中健胃;花茶則四季皆宜。目前,名茶遍布祖國各地,其中以“色翠、香鬱、味醇、形美”四絕而聞名於世的杭州西湖“龍井”最著,其次是福建的“鐵觀音”、“武夷岩茶”,安徽的“黃山茅尖”、“祁紅”、“屯綠”,雲南的“普洱茶”、“滇紅”,江蘇的“碧螺春”、“玉蘭青”、“南京雨花”,河南的“信陽毛尖”,湖南的“高橋銀峰”、“湘波綠”,浙江的“旗槍”及福建、台灣的“烏龍茶”等等,都馳名中外,譽滿全球。
另外,茶葉對治療疾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中醫認為,茶葉微寒、味甘、苦,功能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止咳、明目、益思、除煩去膩、驅困輕身、消炎解毒等作用,如李時珍說:“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降則上清矣”。
若急性腸炎,可用茶葉60克,幹薑30克,研末,每服3克,每日2~3次,開水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