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要有夢(1)(1 / 2)

你幸福嗎?這是2012年的一個年度熱點話題。受訪者的回答五花八門,每人都有一個評判標準。我認為,人真正的快樂與幸福來自於你內心,來自於為社會服務後的充實感、滿足感。如果問到我,我會自豪地說:“我很幸福。”

你幸福嗎?這不太好回答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被問到如何處理諾貝爾文學獎獎金,他說:“我準備在北京買套房子,大房子,後來有人提醒我說也買不了多大的房子,5萬多元1平方米,750萬元也就是120平方米。”

莫言的回答裏,透露著些許無奈。當央視記者問他“你幸福嗎”時,莫言幹脆地回答:“我不知道。”

無論莫言老師“獎金買房子”是調侃還是真有需求,都折射出了人們與居住的關係。可能與幸福無關,但肯定與內心相連。

居住能改變人的生活,但最重要的還是人。居住條件、生活條件都是我們的思想和智慧進步後的副產品。

今天,“居住”的概念大大地擴展了,它與其他的空間概念的界限也模糊了,這是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變化,這種變化將非常深刻地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觀念、工作觀念,也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價值觀。

有一部分人是典型的歐美人的思想,認為公寓不適合人居住,人居住的環境應該是別墅。那是在歐美,在亞洲國家好的公寓也是適合人居住的,而且也更適合發展公寓,尤其中國人多地少,為了防止城市化搶了農民的地,我們是有一個十八億畝紅線的。因此,大家都想住別墅不太現實。

聖雄甘地說:“地球上的資源可以滿足人們的需要,但滿足不了人們的貪婪。”因此,我們不能悲觀地認為“居者有其屋”是個夢想,它一定是可以實現的。前提是我們要學會審視自己的內心需求:究竟是為了居住,還是為了享受?

其實,人的快樂與幸福與有沒有固定的場所和怎麼樣的固定場所沒有關係,真正的快樂來自於你內心,來自於為社會服務後的充實感、滿足感。

生活每天都應該是快樂的,做家務為柴米油鹽精打細算也是快樂的,我在外麵出差吃的飯,肉多、油大,特別想回到家裏吃飯,尤其是吃自己做的飯。這是一種享受。

對所有的人來說,他的自我實現、他的人生價值、他的社會地位不在於他有沒有固定住所,不在於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也不在於他擁有多少物質財富,更不在於他做多大官,而在於他的服務,其他的都是服務之外的副產品。

想想這些,再問自己一遍:“你幸福嗎?”

消除自我,實現理想

從和年輕網友的交流中,發現有不少人比較迷茫,在物質快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中,他們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和判斷的準則。

現在這個時代確實是一個特別好的時代,也是一個特別糟糕的時代,好就好在物質的發展真是特別快,要從物質上看的話,目前收入不高的一般人享受到的物質,比50後、60後這一輩三四十歲的時候還要好很多倍。從這個方麵看,中國社會30多年時間進步是非常快的,創造了好多物質財富。但另一方麵特別糟糕的是,中國這個社會精神的發展遠遠不如五六十年代,那時人們有一個理想,有一個精神追求,哪怕提個雷鋒精神、共產主義,人們一提就覺得激動,現在已經沒有這種精神追求了。

對年輕人來說,不要埋怨環境,先把人生的目標確定下來,人生的目標就是讓自己成長,就是讓自己進步。當然,每個階段具體的想法不同,夢想和目標不一樣,如我曾經想過做廚師、做醫生、做電工等。但人生一定要有一個長遠目標,不管做什麼具體的事,都不要偏離了長遠目標。

一個人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是為社會服務,是幫助別人,是為社會創造價值,在這個過程中,讓自己成長和進步。醫生的價值體現在解除病人的苦痛,教師的價值體現在為別人教授知識,工程師的價值在於開發新技術造福人類。金錢不是衡量一個人價值的主要標準,即使作為商人和企業家,他們的目的也應該是為社會貢獻、為社會服務,賺錢是在為社會貢獻和服務的過程中派生出來的附加回報,隻盯著錢的商人不是好商人,隻盯著錢的商人也一定賺不到錢。

在這個長遠目標中,重要的是讓自己的精神,讓自己的責任心、團結心和愛心都要提高。第一要讓自己進步;第二在自己進步的過程中,推動周圍社會的進步,在你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去抵製社會上的壞風氣。換言之,就是讓自己和社會同時進步。

長遠目標是我們在工作和生活的過程中的原動力,如果沒有原動力你很快就覺得做這些事沒有意義,就像賺錢一樣。對於我來說,這個原動力就是永遠讓自己進步,自己進步還要跟社會一起進步,如果隻是你一個人進步就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