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要自省(1)(2 / 3)

我曾經懷疑過中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去了朝鮮之後,我對於改革的信心反倒堅定。雖然朝鮮人質樸的美很打動我,但向往的同時我又對他們充滿同情。我覺得,無論是國家還是民族必須要與時俱進,而要發展和進步,最關鍵的是要跟這個世界融為一體,如果將自己與外界隔絕,全都自主了,實際上是發展不了的,這是我最深的體會。其實朝鮮人在智力等各個方麵絕不比其他國家的人差,但他們目前的生活狀態、經濟發展的狀態與世界大多數國家相差甚遠。而且朝鮮也非常注重教育,有好多的學校,可是我覺得這樣的教育還遠遠不夠,還一定要跟外麵的文化和知識進行交流。社會的進步一定得給所有的人自由,一定得開放,如果不開放的話,獲得知識、信息的途徑會非常少,與外界文化和經濟等各方麵的交流就少,各種思想不發生碰撞的話,各行各業很難有本質上的提高。

自我是魔鬼

一位好朋友身患癌症多年,但總是很樂觀向上。每次見到他,我們都說他有九條命,他的樂觀給我們這些健康的人帶來力量。不久前,他去世了。

知道這個消息後,大家都很難過,有些朋友哭了。其中,有位叫麥克的美籍華人,他正在組織安排甘肅天水的一些教師來北京培訓學習。他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參加學習班的教師。有位教師為此寫了一段文字(或許是一首詩),麥克自己也寫了一首詩,與這位從大山深處來的教師相比,麥克發現了差距,發現了自己在文字中的“自我”,而這位教師的文字純潔、真摯,沒有任何的“自我”。麥克很受感動,他對我說,今年要帶上自己的未婚妻去天水大山深處找那位教師。

聽了麥克給我講的這個故事後,我想到了我馬上要出版的書稿《我用一生去尋找》,書中有沒有最不好的“自我”在作怪?再次翻開這書稿,的確發現了許多自以為是的東西。

這本書稿是過去幾年時間積累下來的,如果再修改,幾乎要推倒重來。這本書記錄了我認識與成長的過程,其中有許多不成熟和自我的想法及文字。希望朋友們看到這本書時,以批評的態度去看、去讀。

《我用一生去尋找》試讀本出來後,我寄了一些給朋友和同學們。一位同學告訴我,她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也許是因為有相同的年齡和經曆,有許多思想上的共鳴。她還告訴我,她把這本書推薦給了她去英國上學的女兒。我最擔心的是,千萬不要因為書中的“自我”而影響了下一代。

“自我”(ego)是什麼?是自以為是,是驕傲,是看不起別人,是魔鬼,是毒素。這種魔鬼常常寄生在那些有權、有錢、有學識、有美貌的人身上。

有句話說:“富人開悟如同大象穿針眼。”得了“自我”這種病,就會遠離真理,不管過去多麼強大都會變得脆弱和不堪一擊。

有時,這種病也會寄生在弱勢的人身上,表現為緊緊地保護著自己,唯恐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十分敏感地注意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這是“自我”的另外一種表現,也是病態。

這些都是“自我”病的表現,如何才能醫治呢?我粗淺的體會是放下架子,為他人服務。這一步實際上包含了心理過程和行動兩方麵。可能跟我思想的經曆有很大的關係,我認為人不是一個單獨的人,一定要和社會發生關係,和社會發生關係就要服務社會、服務他人,這樣的話價值才能體現出來,才能把“自我”消除。

從心理的修煉來說,就是把自己放低、放空,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爾。表現在行動上就是在跟人打交道、不斷碰到困難、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你自己的境界才能夠提起來。

因此,必須要和人打交道,讓你融入到社會裏麵去,因為人類社會是一個整體,不可能把你一個人放在山洞裏麵你就能成仙——這段路我在20多歲的時候走過一段時間,閉關,不跟人接觸、少吃少喝,結果並沒有什麼收獲。

從宗教方麵來看,像佛教的出家:第一不能結婚;第二不能種莊稼,隻能化緣要飯去。這也是尋找真理的一個辦法,這是因為當時勞動效率比較低,人大量的時間都要下地勞動幹活,思想精神上的東西可能就沒有這樣多的時間去想,所以把一部分人、一部分想探求真理的人單獨出來,然後成為和尚,這些人要做出自我犧牲,不能夠成家,不能夠有後代,不能夠種地,靠別人養活,過著清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