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要自省(2)(1 / 2)

本世紀初,我們邀請日本建築師偎言吾在長城腳下的公社設計了一座竹房子,房子建成後,他寫的一篇文章裏談道,“過去中國的長城是分割了農業文明和牧業文明兩種文明的象征,而今天的竹子牆卻是聯結東西方兩種文化的符號”。我覺得他說得特別好,所有參觀過這間竹屋的人都感到這裏很有東方文化的意境,因為竹子在中國是一種避世、超然物外的知識分子精神的象征,比如竹林七賢;而房間裏采用的大麵積玻璃窗、地板采暖、衛生間設施又都是最先進的西方科技成果,如果隻強調其中一種因素,就不會像竹房子這樣給人帶來豐富的感受。我們的世界也應該是豐富的,融合的。

唯有愛用不盡

各位先知們教育人類幾乎是一樣的,就是要有愛。這讓我想到了一位宗教人士的一段話:“宗教是一個強大的堡壘,但宗教必須產生愛,而不是惡意與仇恨。要是宗教導致惡意怨恨和仇恨,那就完全沒有價值。因為宗教是藥方,要是藥方引起疾病,那麼,就拋棄它。”的確,愛是最基本的品質和教誨,就如同有老師教我們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一樣簡單的道理,卻也常常容易被人忽視。在人類所有情感中,最為重要的是愛,愛是一種實實在在且無處不在的存在。隻有人具有了愛的情感,才會產生信念,才會有幸福和快樂,才會有誠實、正義、責任感等一係列的美德,才會有純潔的動機,言行才能有感染力。我們身上的潛能也隻有通過愛才能真正地被釋放出來。有愛才會產生磋商的基本條件,有了磋商才可能建立起和諧進步的社會。

這也讓我想起了教育,幾乎在任何一個社會發展的模型中,教育都是最重要的環節。但如果沒有愛的教育,沒有情感的教育,隻讓他死學一些知識和技能,是不會真正轉化成為社會做貢獻,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能力的。我身邊就有好幾個這樣的例子,報考的大學誌願並不是本人喜歡的,而是父母指定的,一個很優秀的學生變得平庸,以後大學的學習和生活,以及剛畢業後分配的工作,對他來說都是一種痛苦。

人類愛的情感是隨著自己的成長而不斷成長的。童年時期,他能感受和理解到的愛是家庭的愛,是父母的愛。隨著自己的成長,慢慢會理解對自己所處的社會(集體)、團體、國家和民族的愛。愛的範圍越大,他所釋放的潛能就越大。一個隨著年齡成長,走不出家門的人,也一定不會有大的能力和出息。再隨著自己成長,這種愛會在更大範圍之內發揮作用,愛全人類、愛世界、愛大自然。這樣,人的心胸就會開闊,有些人是很難走到這一步的,極端民族主義者也有他們的愛,但這種愛是狹隘的。

因為兒子的比賽,我們一家來到了威爾士小鎮Aberystwyth。這個小鎮有12000人,當地的Aberystwyth大學有8000名學生,參加這次威爾士國際杯比賽的足球隊有150個,來自世界各地,我兒子潘少這個年齡段的足球隊有40多個。比賽組委會把我們安排住在Aberystwyth大學的學生宿舍裏,這段時期正值大學生們放假。住的條件不是很好,床的鋼絲很鬆,一上床就陷了下去。這裏氣溫很低,一般在12℃15℃之間,幾乎每天都在下雨,下一會兒雨之後,陽光就出來了。晚上睡覺時冷得縮成一團,做的夢都是小時候鄉下冬天裏的夢。沒有暖氣,但宿舍裏的熱水很熱,取暖的辦法就是跑步和洗熱水澡。

住慣了飯店,剛住了幾天學生宿舍,從心裏有些抱怨。其實想一想我上學時的情景,比這裏的條件差多了。這宿舍有電,有Internet,有熱水。每個宿舍的牆上貼滿各種紙張。記得我上小學時沒有紙做作業,老師布置完作業後,有時就把大家帶到操場,給每人劃一塊地,在地上做,筆是竹棍或木頭棍。老師批改作業也不用筆,就用自己的鞋尖批改。但我的家庭給了我無盡的愛,媽媽是個內心很細膩的人,她教會了我如何去愛人,如何去體貼別人;爸爸教會了我要有更大的愛,如何寬容別人,理解別人。小時候最愉快的時光就是黎明起床後與爸爸一起下地幹活,他總會給我講許多大山外麵的故事,城市裏的故事。他培養了我對生活的熱愛,對知識的熱愛。現在想來,那時候爸爸比現在的我還要年輕十幾歲,而媽媽比爸爸年齡更小,隻比我大二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