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要時刻擦亮心靈之鏡(3)(2 / 2)

在我們做每一件事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做這件事帶給人們的是團結還是分裂。這是另一個對我們重要的考驗。全人類是一個大家庭,萬千世界其實是同一個世界。每一個人的頭上都戴著人類的桂冠。真正的信仰不管它的教義有多少條,永遠不變的是“在造物主的眼中,祂的所有孩子都是平等的”“祂將愛傾注給每一個人,祂不偏愛這個或那個國家。全人類都是祂的創造物,沒有分別”,無論猶太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還是瑣羅亞斯德教都在反複重申著這一不變的法則。“人類大家庭成員之間的唯一差別是程度上的。有些人像是小孩子,幼稚無知,必須接受教育,直到成熟。有些則像是病人,需要細心和體貼的照料。他們並非壞人或惡魔。我們不應該嫌棄這些可憐的孩子。我們要十分友善地對待他們,教育無知者,嗬護病患者。”“愛是生命的真正源泉,而分裂卻帶來死亡。”團結是我們生存的前提,吸引、和諧、一致和友愛是生命之因;反之,排斥、衝突、仇恨和分裂則會導致死亡。“哪裏有分裂,哪裏就有死亡”,我們的精神世界也是受這一法則支配的。

“所有的民族和國家都同屬一個大家庭,相互之間都應該像兄弟姐妹一樣!”有一位先知說,“我們要愛所有的人,即便是我們的敵人,要像朋友那樣相待。”這就是一切真正的信仰者的行為準則,也是區別真信仰和假信仰的標準。

我們有各種的差異,來自不同的民族、國家,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在愚昧的年代和社會中,這些常常成為不和的根源。外邦人成為了敵人的代名詞。先知們告訴我們:“人類大家庭內部的各種差異應該是愛與和諧的因素”,“當你們與其他種族和膚色的人相處時,不要懷疑他們,不要拘泥於傳統習俗,要向他們欣然表達你們的愛心。你們應該把他們看成是人類美麗花園裏五顏六色的玫瑰花,和他們一起應該感到高興”。

意見不同也常成為現實中不團結的根源,解決的辦法唯有通過在靈性指引下的磋商,信仰的先驅們早已給出我們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如果你們遇到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不要回避他們,因為大家都在尋求真理,而通向真理的道路有許多條,真理也有不同的表現,但真理本身永遠隻是一個”,“不要因為意見不同和思想上的千差萬別而使你們與他人產生隔閡,或在你們的心中滋生仇恨和敵對的情緒”。

聖賢預言未來一千年人類將進入新文明。新文明中磋商很重要,凡事都需要磋商,“磋商是意識和覺醒的動因,是美好與福祉的源泉”。磋商建立起來的人和人的關係是與過去家長式、命令式、控製式完全不同的。

真正的磋商要在友愛的態度和氛圍下進行。自由地陳述自己的觀點,發表後的觀點就不再是自己的“私有財產”了,屬於大家。表達意見時不能帶有激情或憎恨,衝突和爭論要嚴格禁止。一旦出現了衝突和爭論,討論就應該中止,直到團結恢複後再開始。不同意見的碰撞會迸發出真理的火花。

通過磋商發現對方的優點和長處,通過磋商讓我們一起變得更智慧、更理智、更團結。

“團結之光是如此強大,它將照亮整個地球。”

愛心與市場無關

做任何事情,尤其是慈善、賑災時一定先要有純潔的動機,然後盡力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要抱有不純潔的動機做事,如果捐款是為了出名,為了在捐款排行榜上排列前位等等,這些從動機上來說,都是不夠純潔的。幫助別人和為別人服務時,不要圖回報,無論是物質的還是榮譽方麵的,因為慈善、賑災不是市場經濟中的等價交換。當不在意別人表揚時,也就不會在意別人的批評。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情,把精力真正用到服務他人的事情上。

我們在過去幾年做的每一項慈善公益事業都曆經許多困難,每一個項目背後都是一大堆的故事。這些困難一方麵來自於我們自身經驗的不足,另一方麵是因為周圍的客觀環境還不夠規範和成熟。但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會努力去克服,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我們自身同時也得到了提高。

一次網聊時,有位記者朋友談到了賑災捐款排行榜的事,我問他,難道愛心還分級別、等級嗎?他說,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是要分等級的。但恰恰相反的是,愛心是不受市場規律支配的,也不能用市場法則去度量。

回想起來,我們在做慈善事業和公益事業的過程中,都有了很大的收獲。這種收獲是精神的成長、靈魂的進步,這和市場經濟中的等價交換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改變社會,從改變心靈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