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要信仰(2)(1 / 2)

人到底有沒有靈魂,這是人類千年的追問。這個問題的答案從古到今連最有學問的飽學之士也無法講得清楚。但每當大小災難來臨之際,人們一定會追問這個問題:祥林嫂在臨死前一天向魯迅追問這個問題;瞿秋白臨死前在獄中自問自答的也是這個問題,並在贈給一位醫生的照片中寫道:“如果人有靈魂的話,何必要這個軀殼?但是如果沒有的話,這個軀殼又有什麼用處?”在聖作和經書中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和指引,這些聖作和經書無不告訴我們靈魂是永恒的,精神的生命是永生的,否則我們此時的努力,我們努力追求的良好品行不是都白費了嗎?

肉體的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結,隻是把生命的玫瑰從花盆中移栽到更廣闊而肥沃的花園裏,隻是生命之鳥打破了鳥籠飛向了無垠的藍天。

在“泰坦尼克”沉沒這個大災難發生之後,有一位智者對此災難發表了如下的談話:“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就像胎兒孕育在它的母體中一樣,要為胎兒進入更為廣闊的世界做準備。一開始,嬰兒很難接受來到的新世界,他會因不願離開那狹小的空間而號啕大哭,他不願意離開自己熟悉的家,但自然的力量把他推到了這個世界。而一旦來到這個新的環境,他發現自己脫離了黑暗,見到了光明,從那陰暗而狹窄的空間來到了寬廣而快樂的世界。在狹小的空間裏,他的營養來自於母親的血液,而現在他享受到了美味的食物,新世界充滿了光明和美麗。這個嬰兒好奇而興奮地看著群山、草原、河流和繁星,呼吸著新鮮的空氣,他讚美上蒼把他從之前狹小的空間帶到了自由的世界。”

這個比喻也同樣表達了短暫的物質世界和下一個世界的關係:人的靈魂從黑暗和惶恐中到達光明和永恒的天國。乍一看人們很難去接受死亡,而到達了新的環境,靈魂充滿感激,因為靈魂從有限的束縛到達了無限的自由,脫離了悲傷、痛苦和考驗,生活在無盡的快樂中。人們放棄了物質和形式的東西,得到了精神和理想的發展。

耶穌說過:“在神父聖殿裏,有很多殿堂。”當代的科學家也在推測除了我們生活的三維時空之外,還有二十七維的世界。靈魂會超越我們這個時空,他們會在天堂見到他們愛的人和愛他們的人,並在那裏快樂地相聚。我們需要做的隻是不斷地虔誠地為這些靈魂祈禱,他們走向天堂的路就會加快,他們走向天堂的路上就會多一些快樂和幸福。

天災發生時,天搖地動,山崩地陷,河流被截斷了,更何況城市、建築和血肉之軀的生命?這些,在物質世界中頃刻化為烏有。物質世界如此地不穩定,在我們企圖依賴科學技術來促進物質文明進步、保護我們的時候,麵對災難我們更清楚了自己該幹什麼或不該幹什麼。那些華而不實、多餘的動作和形式,爭強好勝、無聊的爭吵都需要摒棄。盡可能地去建立一個牢固、安全、環保的世界,才會使我們得以相對安全的保護。同時,我們更看到物質世界是不穩定的,是暫時的。而我們的精神世界是永恒的,是任何力量都摧毀不了的。在物質文明發展的同時,更要注重讓我們的精神進步和成長,讓我們純潔的精神和行為將我們的靈魂充實,所有肉體生命無論早晚都會走向死亡,但靈魂是永存的,愛是永恒的。愛的保護是永遠的。

心如何踏實

突然有一天,發現周圍的人在談話中使用“信仰”這個詞的越來越多了,已逐漸代替了“理想”這個詞。最先留意到這點是在瑞士達沃斯經濟論壇中聽溯寧提到的,他說企業家一定要有信仰,信仰如何重要等等。我當時還問了他一句:“你指的信仰是什麼?”他回答說,就是企業家精神,並列舉了許多國內外的案例。之後又在新浪博客上看到黎鳴先生寫的一篇文章《沒有信仰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他理解的信仰就是“對萬事萬物存在唯一性真理的堅信不疑的認定”。

有位朋友遇到了一件很不順心的事,就給我和張欣講述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向我們訴苦。我聽完後勸她說,還是團結為重,先反省自己,然後再和對方坦誠地談一談,世上沒有解不開的結。她說,對方是沒有信仰的人,沒有信仰就沒有底線,沒有底線就什麼事都可以做出來,什麼話也可以說出來。我當時也問了她同樣的問題:“你說的信仰是什麼?”她回答說,信什麼都行,總要信點東西,如果沒有了信仰,就沒有了敬畏,沒有了約束,人生和人生的行為就會失去目標和方向。她的這種解釋可能是對信仰最低層次的解釋,最泛泛的解釋。我們大家在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生活的目標很單一,就是填飽肚子、穿暖衣服,在年紀小的時候需要求學,接著就要養家糊口,總有一個具體的目標需要去努力才能實現。人到了中年之後,有些目標過時了,有些目標已經達到了,這時如果仍沒有信仰,心裏就會空蕩蕩的。有一次我和我們家的老人談到一些事情,這位近80歲的老人說,我是共產黨員,我不能說這樣的話。當時,我從內心深處對他肅然起敬,活著有個目標,有可遵守和相信的東西,心裏就踏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