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遙望街亭(2)(1 / 3)

善於小征小戰的能手不一定是個運籌帷幄的將軍,一個運籌帷幄的將軍也不可能是個能征善戰的將士。馬謖讀的兵書不少,精於戰略,拙於戰術,會出高明計策,缺乏實踐經驗。劉備早已看出馬謖誌大才疏,臨終前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眾將推薦魏延或吳懿作先鋒,但諸葛亮執意孤行,違眾將之意,推薦馬謖前去鎮守街亭,致使街亭大敗,釀成千古悲劇。晉史家習鑿齒評說:“先主誡謖之不可大用……亮受誡而不獲奉承……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節任,隨器付業。知之大過,則違明主之誡,裁之失中,即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

諸葛亮自個兒也在《街亭自貶疏》中自責:“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穀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他雖然也指責馬謖“違命”,但作為主帥,選將不當,授任無方,應承擔更大的責任。馬謖搶占製高點,在兵法上並無錯失。他同意王平分兵紮寨,形成掎角之勢,也不失為應變之計。如果當時諸葛亮增派支援部隊及時參戰,形成一種山上弩機齊發,箭下如雨,支援部隊實施反包圍的局麵,街亭之戰肯定會是另一種結果。諸葛亮讓馬謖成為遠懸於外的孤軍,自己屯兵祁山,滯留不前,加速了馬謖的覆敗。因此,《三國誌》的作者陳壽說諸葛亮“可謂識治之良材,管、蕭之亞匹”,但又指出:“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即便陳壽對諸葛亮有成見,這一評價恐怕也不是毫無根據的妄談。

毛宗崗說得好:“馬謖之所以敗者,因熟記兵法之成語於胸中,不過曰‘置之死地而後生’耳,不過曰‘憑高視下,勢若破竹’耳。孰知坐論則是,起行則非。讀書雖多,致用則誤,豈不重可歎哉!故關用人者不以言,善用兵者不在書。”

空談誤國誤事。毛澤東是我國兵法史上的集大成者。他認為“初戰亮宜自臨陣。”認為街亭之戰諸葛亮應大軍挺進,臨陣調度,不應分散兵力、委責於人。諸葛亮初次北伐失利錯不在街亭之敗,而在於諸葛亮用兵無法,調度失當。張郃圍困馬謖的時候,諸葛亮應當北進街亭,策應馬謖,與張郃展開決戰,定能戰而勝之。

街亭一役,是蜀漢北伐戰爭中最有影響的一場戰役。蜀軍表麵上丟掉的是一座城池,實質上導致出擊祁山之戰勞軍傷財,伐魏前功盡棄,無功而返。

古代戰爭,軍敗治罪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在諸葛亮下令處死馬謖時,蔣琬勸阻道:“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諸葛亮流著眼淚說:“孫武所以能製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複廢法,何用討賊邪!”張休、李盛也被殺,黃襲被開除公職。

《三國誌》的作者陳壽,他的父親陳式是馬謖的參軍。失街亭後,陳壽的父親和馬謖一樣受到處罰,馬謖被諸葛亮投進大獄,死在獄中,陳壽的父親受到髡刑的處罰,就是削發。剃去頭發,一種象征性的懲罰措施,也是一種汙辱性的處罰,然後逐出軍營。陳壽的父親把他在失街亭當中滿腔的義憤和不得誌寄予他兒子陳壽的身上,從小對陳壽要求非常嚴格。

“諸葛亮斬馬謖——不念舊情。”失街亭、斬馬謖是悲壯的曆史,評書說、京戲唱,都以此來頌揚諸葛亮愛惜人才、執法嚴明。在我看來,諸葛亮用人失察,實在讓人感到遺恨。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我們實在需要曆史精神的不斷滋養、提醒、警示了。但誰也改變不了那一幕幕曆史悲劇的上演。他們有大家風範,卻沒有大將風度,有鳥瞰世界的視野,卻沒有縱橫世界的氣概。他們缺乏一種心理的成熟和倔強,他們隻能在沉悶和迷茫間徘徊。他們背負著正統的陰影,呼吸變得粗重而壓抑,目光變得拘謹而呆滯,步履變得沉重而蹣跚。他們試圖抹去昨夜的故事,去圓前夜的夢境,但圓來的,又不是前夜的夢境,隻是今天的遊戲。

更為有趣的是,街亭之戰,魏軍主將是張郃,司馬懿與此戰無關。可是,宋元以後的平話、戲曲、小說卻將諸葛亮的對手改作司馬懿。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影響力之大不言而喻,已被改編為無數的不同版本、類型的遊戲及影視劇,傳播的大小事件連兒童們都知道,成為中國人最熟悉的一段曆史。

張郃,智謀雙全,喜文好樂。早年投奔韓馥,韓馥兵敗後歸順袁紹,在袁紹帳下屢建奇功,很快提拔為中郎將。在官渡大戰的關鍵時刻,袁紹派遣將軍淳於瓊運糧督屯於烏巢,距離大本營二十公裏。曹操知道情況後,計劃偷襲烏巢,放火燒掉糧草。張郃向袁紹建議,“宜引兵救之”,袁紹沒有聽取建議,反而仿照“圍魏救趙”戰術,張郃再三建議,袁紹才派遣一支騎兵支援烏巢,最後烏巢被大火吞噬,袁紹大敗。張郃被人誣陷,一氣之下投奔曹操。曹操萬分高興,拜為偏將軍。張郃東征西討,出生入死,漸漸地成為曹操的心腹愛將。

《三國演義》中的司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實戰經驗。派子偵察、親自巡哨、摸清守將,斷絕水道、圍而不攻、放火燒山,以及多次設伏等,表明其人非等閑之輩。曆史上的司馬懿,此時確未曾與諸葛亮交手。如果按照史實,將諸葛亮一出祁山兵敗而返的對手寫成魏國一員大將張郃,無疑會貶損諸葛亮的形象。作者“張冠李戴”,以同樣多謀善斷的司馬懿來映襯諸葛亮,著實讓人深感“諸葛大名垂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