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導遊
大家好,在這一章裏,我們將帶你去了解謝靈運的山水詩。山水詩的出現,不僅使山水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為中國詩歌增加了一種題材,而且開啟了南朝一代新的詩歌風貌。繼陶淵明的田園詩之後,山水詩標誌著人與自然進一步的溝通與和諧,標誌著一種新的自然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的產生。謝靈運就是這一時期山水詩人的傑出代表。
在描寫中出現了山水景物的詩歌,早在《詩經》和《楚辭》的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但那往往隻是作為生活的襯景或比興的媒介,而不是作為一種獨立的審美對象。到了漢末建安時期,曹操的《觀滄海》才算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西晉左思的《招隱詩》和郭璞的《遊仙詩》都寫到山水的清新和美貌。這類詩雖然數量不多,但它們客觀上為後來的山水詩提供了藝術經驗。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自然山水詩,隨著自然山水詩,隨著自然山水詩,隨著自然山水審美意識的不斷濃厚,山水繪畫及理論也應運而生。這對於山水詩的產生,無疑也是有著促進的作用。此外,五言詩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寫自然景物的藝術經驗,也為山水詩的產生做好了文學上的準備。在山水詩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中,謝靈運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謝靈運(公元385—433年),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東晉南朝時期著名詩人,以山水詩見長,有《謝康樂集》。謝靈運的山水詩,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後所寫。這些詩以富麗精共的語言,生動細致地描繪了永嘉、會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其主要特點是鮮明清新,在這些山水詩中,表現出作者對自然景物之美的高度敏感和刻畫、再造而使之成為精美的詩歌意向。
我是擂主
謝靈運的詩歌和陶淵明的相比較,有什麼特點?
首先,陶淵明的長於寫意,而謝靈運長於摹象。陶淵明是一位寫意能手。他的生活是詩話的,感情也是詩話的,寫詩不過是自然的流露。因此他無意於模山範水,隻是寫與景物融合為一體的心境。謝靈運則不同,山姿水態在他的詩中占據了主要的地位,成為其主要的藝術追求。他的那些垂範後世的佳句,無不顯示著高超描摹技巧,如:“白雲抱幽石,綠筱媚清漣”;“曉霜楓葉丹,夕曛嵐氣陰”;“林鶴斂暝色,雲霞收夕霏”;“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野曠沙岸淨,天高秋月明”等等,語言工整精練,境界清新自然,猶如一幅幅鮮明的圖畫,從不同的角度向人們展示著大自然的美。
其次,陶淵明注重提示性,而謝靈運的詩多注重寫實。陶淵明的詩歌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發揮語言的啟示性,以調動讀者的聯想和想象,去體會那些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而謝靈運詩歌的語言,則更注重寫實性。他充分發揮了語言的表現力,增強了語言的描寫實景的效果。他憑著細致的觀察和敏銳的感受,運用準確的語言,對山水景物做了精致的刻畫,力求真實地再現自然美。因而,他筆下的物象,就更多地帶有獨立性和客觀性。
其三,在語言方麵,陶淵明常采用白描手法,雖然隻是淡淡的幾筆,但在平淡的外表下,卻蘊含著熾熱的感情和濃鬱的生活氣息。而謝靈運的詩歌著重對景物自身的描寫,所以在語言上雕琢很深。他所表現的是充滿新鮮感的、幽深明麗、色彩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及詩人在這山水麵前油然而生的新奇、驚訝、傾慕之感。
總之,謝靈運的山水詩比起陶淵明的田園詩來,更富於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其人生精神也較為強烈。
挑戰擂主
謝靈運山水詩的藝術成就體現在哪些方麵?
謝靈運的詩,後代毀譽參半。大抵唐以前,讚美者居多,甚至常與陶淵明並稱為陶謝。宋以後,人們更推崇陶淵明的自然平淡詩風,開始批評謝詩的雕琢富豔,地位大大下降。但是他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創造了一種山水詩的結構模式。如《石壁精舍還湖中作》,先敘述登遊緣起或路線,接著是具體描寫局部景物,最後議論或感慨。
二、局部景物描寫中,通過細膩的觀察與把握和非常具體的畫麵,表現出某一景觀的情思韻味,朝著景物與情思交融的方向發展。如《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傳達出詩人心中一種難以言喻的對生命的驚喜。
三、對山水景物的聲、光、色都有生動的描繪,他能注意到詩中描寫之畫麵的色彩和諧與明暗對比。
幸運擂台
登江中孤嶼
江南倦曆覽,江北曠周旋。
懷新道轉迥,尋異景不延。
亂流趨孤嶼,孤嶼媚中川。
雲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
表靈物莫賞,蘊真誰為傳。
想象昆山姿,緬邈區中緣。
始信安期術,得盡養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