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導遊

大家好,在這一章裏,我們將帶你去了解徐庾體。

指的是南北朝時期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詩文風格。徐摛和庾肩吾都是南朝梁後期詩人,為簡文帝蕭綱所器重,並以寫豔體詩聞名。

徐陵和庾信早年仕梁,詩風亦繼承父輩,比較靡麗,而且多用典。徐陵後來仕陳,繼續寫作豔體詩。庾信則因出使被留在北周,後期詩風有所變化,顯得蒼涼剛健,非徐陵所及;但重辭藻、用典多的特點,仍與徐有相似之處。唐代元稹為杜甫作墓誌銘,曾概括“徐庾”的特色為“流麗”,這是就詩來說的。就駢文而論,則專指徐陵和庾信兩人。他們比前輩沈約、任昉等,更講究用典,寫得更麗逸,但由於過份拘泥於典故,有時個別文句欠通順,影響了文章的流暢。

南朝梁徐摛、徐陵父子與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詩風和文風。他們的詩文綺麗,多變舊體,故時稱“徐庾體”。《周書·庾信傳》:“時(庾)肩吾為梁太子庶子,掌管記,東海徐摛為左率,摛子陵及信(肩吾子)並為?撰學士,父子在東宮,出入禁闥,恩禮莫與比隆,即有盛才,文並綺豔,故世號為徐庾體焉。”“徐庾體”詩大多是奉旨應製之作,“其意淺而繁,其文匿而采,詞尚輕險,情多哀思”(《北史·文苑傳》),是“宮體詩”的代表作品。徐陵、庾信又工駢文,傳統所謂“徐庾體”,更側重於指“文”而言。徐陵、庾信在文學史上的主要貢獻,就是將宮體詩所運用的隸事聲律與緝裁麗辭文采的形式之美,完全巧妙地移植於“文”的創作中,使駢文令人耳目一新,並成為一種新的示範,為後來唐宋四六文與律賦開了先河。庾信後期出使西魏,並仕北朝,其詩文合南北之長,感時傷亂,剛勁悲涼,成為南北朝最後一個作家也是最高成的就代表。

我是擂主

徐陵的代表作是什麼?

是《烏棲曲二首》

卓女紅妝期此夜。胡姬沽酒誰論價。

風流荀令好兒郎。偏能傅粉複熏香。

繡帳羅帷隱燈燭。一夜千年猶不足。

唯憎無賴汝南雞。天河未落猶爭啼。

挑戰擂主

庾信是何許人也?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他自幼隨父親庾肩吾出入於蕭綱的宮廷,後來又與徐陵一起任蕭綱的東宮學士,成為宮體文學的代表作家;他們的文學風格,也被稱為“徐庾體”。侯景叛亂時,庾信逃往江陵,輔佐梁元帝。後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間,梁為西魏所滅。北朝君臣一向傾慕南方文學,庾信又久負盛名,因而他既是被強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官至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北周代魏後,更遷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侯。時陳朝與北周通好,流寓人士,並許歸還故國,唯有庾信與王褒不得回南方。所以,庾信一方麵身居顯貴,被尊為文壇宗師,受皇帝禮遇,與諸王結布衣之交,一方麵又深切思念故國鄉土,為自己身仕敵國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憤。如此至老,死於隋文帝開皇元年。有《庾子山集》。

幸運擂台

清代蔣士銓說:“唐四六畢竟滯而不逸,麗而不遒。徐孝穆(徐陵)逸而不遒。庾子山(庾信)遒逸兼之,所以獨有千古。”(《評選四六法海·總論》)這段話雖有推崇過當處,但指出了徐、庾的共同點,並且指出庾信駢文勝於徐陵,則不失為公允之論。在六朝時的齊梁兩碴朝,形式上追求詞藻之巧豔,對仗之工整,韻律之精細。這時候出現的齊梁體,徐瘐體就是其中的代表流派。

大體說來,庾信的文學創作,以他四十二歲時出使西魏為界,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在梁,作品多為宮體性質,輕豔流蕩,富於辭采之美。羈留北朝後,詩賦大量抒發了自己懷念故國鄉土的情緒,以及對身世的感傷,風格也轉變為蒼勁、悲涼。所以杜甫說:“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