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導遊
大家好,在這一章裏,我們將帶你去了解南朝民歌。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分裂對峙的局麵,但這並沒有影響中國詩歌的發展。這一時期的詩歌形成了南北不同的風格。南朝的詩歌內容以愛情為主,詩風清麗纏綿,彰顯江南風情。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清商曲辭》裏,主要有吳歌與西曲兩類。由於采集民歌的目的是滿足聲色之欲,加上統治者的提倡等原因,南朝樂府民歌的內容,與多方麵反映社會生活的漢樂府民歌不同,它集中寫男女之情,並且絕大多數以女子的口吻,表現女子對男子的愛慕相思。這類情歌表現的感情真摯細膩,情調豔麗柔弱,哀怨纏綿。吳歌的產地多是長江流域商業發達之地,故其民歌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層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較多的市井氣息,而西曲則多寫水邊船上旅客商婦的離別之情,且能結合勞動來寫,情調較吳歌開朗明快。此外,還有一部分作品專門描繪女子體態容貌的美麗。由於這些歌曲多是由歌女在宴會等各種場合演唱的,自然以女性的口吻比較合適。歌中既反映了南朝統治區域(主要是城市中)的民間風俗、社會狀況,也反映了當代統治者的生活情趣。
南朝民歌的作者情況,也比較複雜。這些歌曲是在城市中產生的,其作者應該主要是歌女和中下層的文士。因此,它們固然具有鮮明的民歌情調,語言也相當淺顯,但其中很大一部分,表現了較高的文學素養和修辭技巧。
我是擂主
南朝民歌的特點是什麼?
其一,它所表現的愛情,幾乎完全是浪漫色彩的,而極少有倫理因素的考慮。
其二,從表現的情緒來說,南朝民歌中歡娛之辭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調是哀傷的。
其三,南朝民歌的語言,是出語天然,明朗而又巧妙。南朝民歌的語言,有的較為樸素,有的較為鮮麗。但即使是後者,也不同於文人詩的華美典雅,而是一種淺俗的鮮麗。大量運用雙關隱語,是南朝民歌的一大特色。由此避免了過於簡單直露、一覽無餘的表現。但這種雙關隱語,意義絕不晦澀,所以說這是明朗而又巧妙的修辭。雙關隱語的構成,主要是利用諧音字和一字多義,這種雙關隱語,常常又和比喻、象征手法結合使用。如《子夜歌》中“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蓮”諧音“憐”字,同時這兩句又比喻男方的感情猶豫含糊。又如《讀曲歌》中“朝霜語白日,知我為歡消”,朝霜比喻女子,白日比喻男子,“消”借霜的消融比喻人的消瘦。這種手法的運用,使得詩歌的感情在熱烈大膽的同時又顯得婉轉纏綿,並且增加了語言的活潑和形象的生動鮮明。
其四,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為主,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二。其餘的四言及雜言體詩,篇幅也很短小。短小的篇幅對形成明快的詩風,具有關鍵的意義。南朝民歌中占主導的五言四句的格式,對五言絕句的形成,也起了極大的作用。
挑戰擂主
南朝民歌的影響是什麼?
南朝民歌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以前在漢樂府民歌的基礎上,在建安時代興起了中國古代文人詩的第一次高潮。而此後,魏、晉樂府停止了對民歌的采集,文人詩也一步步雅化。雅化也是一種發展途徑,提供了許多新的東西,但也帶來文辭的艱深奧澀、繁複蕪雜,音樂感的破壞等等弊病。而南朝民歌的興起及其在上層的流播,再度把新鮮的血液輸入到文人創作中。於是從鮑照到齊、梁的文人詩,雅俗結合漸漸成為主導的方向,從而改變了麵貌。另外,南朝民歌與宮體詩的興起也有直接關係。唐代以後,南朝民歌繼續影響著文人的創作。最顯著的例子是李白。他的很多短詩,以語言清新自然見長,就是學習南朝民歌的收益。直到清代為止,曆代文人模擬南朝民歌的現象,始終沒有斷絕過。
幸運擂台
西洲曲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幹頭。欄幹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