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導遊
大家好,在這一章裏,我們將帶你去了了解北朝民歌。南北朝時期,與南方政權不同,北方政權的建立者多為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他們為中國詩歌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北朝民歌樸實豪放,與南朝民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現存的北朝民歌呦60多首,大多收錄在《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另有幾篇收在《雜曲歌辭》和《雜歌謠辭》中。北朝民歌原來大都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歌唱,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北人直接用漢語創作的,有些則是經過了南方樂工的加工潤色,同時也不能排除其中還雜有少數北方漢人的作品,所以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碩果。
北方的地理環境、民俗文化、生活方式造就了北朝民歌質樸粗獷、豪邁雄壯的特色。北方沒有南方那樣繁密而多彩的植被、曲折而濕潤的水網,景觀缺乏細部的變化。然而大自然在這單調之中,充分顯示出它的嚴峻、崇高、闊大。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不大會注意細微的東西,目光總是被引向高遠之處,看到的是巨大的世界。久而久之,人的心胸也就隨之擴展,形成粗獷豪邁的性格。其次,北朝民歌大多出於當時的少數民族,他們原來都是以遊牧為生的,社會結構又有軍事化的性質。遊牧生活不像農業生產那樣安定,那樣井然有序、有耕耘必有收獲,而是充滿了變化和風險。各部落之間,也少有文化禮儀的虛飾,誰有力量誰就去征服。在與自然、與敵手的嚴酷鬥爭中,造就了民眾的強悍氣質,他們不會喜愛南方人那種溫柔纏綿的歌。南朝民歌是城市中的歌,是酒樓和貴族宴會上由歌女們演唱的風情小調,北朝民歌卻是在多種多樣的生活中產生的。有些題材,如戰爭生活、北地風光,在詩歌中表現出來,自然就有一種不同於南方歌謠的氣象。所以盡管現存的數量較南朝民歌遠為少,所反映的生活內容卻遠比南朝民歌來得廣泛,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麵。
我是擂主
北朝民歌的主要內容涉及幾個方麵?
一類是反映北地風光、遊牧生活的歌。這類作品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就是《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歌中唱出北方大草原廣闊無垠、渾沌蒼茫的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豪邁的情懷。後麵描繪水草畜牧之盛,抓住特點,大筆如椽,並且充分體現出人對自然的自豪。
一類是反映離鄉漂泊之悲,徭役、從征之苦的。這類作品如:“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隴頭歌辭》)“男兒可憐蟲,出門懷死憂。屍喪狄穀中,自骨無人收。”(《企喻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