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桐城詩派的詩歌理論(2 / 2)

挑戰擂主

桐城詩派中有條理論是以古文義法通之於詩,以古文義法通之於詩是什麼意思?

桐城詩派的另一重要理論是主張以古文義法通之於詩,拓展以文為詩的風氣。桐城詩家大多是古文家,他們論文皆重“義法”,以古文義法通之於詩,是他們的看家本領。

以古文義法通之於詩指的是作詩時要合理取材,妙用結構,以古文之穿插跌宕,用入詩中,以造成層次的豐富與內容的充實。對此,方東樹作了解釋:“凡學詩之法:一曰創意艱苦,避凡俗淺近習熟迂腐常談凡人意中所有。二曰造言,其忌避亦同創意,及常人筆下皆同者,必別造一番言語,卻又非以艱深文淺露,大約皆刻意求與古人遠。三曰造字,必避舊熟,亦不可僻。用典又避熟典,須換生。又虛字不可隨手輕用,須老而古法。四曰隸事避陳言,須如韓公翻新用。五曰文法,以斷為貴。逆攝突起,崢嶸飛動倒挽,不許一筆平順挨接。入不言,出不辭,離合虛實,參差伸縮。六曰章法,章法有見於起處,有見於中間,有見於末收。或以二句頓上起下,或以二句橫截。”(見《昭昧詹言》卷一)桐城詩派中人多從古文家的眼光來賞鑒批評古詩,角度獨特,往往發前人所未發。

第一,桐城詩派以古文之法為詩是一個文學技巧,借助散文的寫作方法來鍛煉作詩的技巧。第二,桐城詩派以古文為詩,也確實拓大了詩境,增強了詩作的藝術表現力。由此可以看出,桐城詩派的”以古文義法通之於詩“不失為一種宏通的理論和有益的探索。

幸運擂台

桐城派中最具代表性的詩人是姚鼐。姚鼐(1731—1815年),字姬傳,是清代詩人。一字夢穀,室名惜抱軒,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鼐幼嗜學,伯父姚範授以經文,又從劉大櫆學習古文,表現出非凡的天資。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進士,授庶吉士。3年以後,散館改主事,分屬兵部;旋又補禮部儀製司主事。後曆任山東、湖南鄉試副考官,會試同考官和刑部廣東司郎中等職。乾隆三十八年,清廷開四庫全書館,姚鼐被薦入館充纂修官。此職本應翰林方可充任,獨鼐與休寧戴東源、興化伍大椿、歙縣程晉芳等8人破格當選。《四庫全書》成,鼐乞養歸裏,不入仕途,時年44歲。大學士於敏中、梁國治先後動以高官厚祿,均被辭卻。自乾隆四十二年起,姚鼐先後主講揚州梅花書院、安慶敬敷書院、歙縣紫陽書院、南京鍾山書院,致力於教育,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中最著名的有本邑的方東樹、劉開、李宗傳、方績、姚瑩;上元梅宗亮、管同;宜興吳德旋;陽湖李兆洛;婁縣姚椿;新城魯九皋和他的外甥陳用光等。這些學生都是篤守師說,遵桐城家法的文人,對桐城派的傳播作用甚大。

姚鼐以宋儒之學為治學之本,故指斥考據的漢學家為舍本逐末;但他也不廢棄漢儒治經之長。姚鼐“為文高簡深古,尤近歐陽修、曾鞏,其論文根極於道德,而探源於經訓,至其淺深之際,有古人所未嚐言,鼐獨抉其微,發其蘊,論者以為詞近於方,理深於劉”(《清史稿·文苑·姚鼐傳》)。其為文“以神、韻為宗”(方宗誠《桐城文錄序》),形成一種迂徐深婉,一唱三歎,而又耐人尋味,意蘊無窮的風格。近代學者章太炎謂之“謹”,劉師培稱之“豐韻”,都是對其文風的富於韻味、言簡意豐的高度評價。姚鼐的詩歌早年模仿明“七子”學唐詩,晚年兼取宋人,格意俱高,在當時儼然為一大家,故後人稱“惜抱詩精深博大,足為正宗”(程秉劍《國朝名人集題詞》)。姚鼐的書法造詣很深,包世臣推鄧石如、劉石庵及姚鼐為清代書法之冠,將姚鼐的行草書列為妙品,故姚鼐非獨特文美,其翰墨亦為世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