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中國抗日戰爭進入了相對困難的一年,中國政局和戰局出現了比較大的困難。

在政治上,中國共產黨在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後,係統總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原則和各項政策,提出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毛澤東發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義論》,係統闡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路線和綱領。中國共產黨向國民黨拋出了和解的繡球,但國民黨卻密謀更大規模的反共行動,先後發出佳電和齊電,勒令新四軍北移。國民政府為堅持抗戰,明令重慶為陪都:派員主持第十四達賴坐床典禮,密切了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的關係;國民政府明令孫中山為國父,高度肯定了孫中山的曆史貢獻。汪偽國民政府粉墨登場,成為最大的傀儡政權。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成立,國內掀起聲勢浩大的反汪運動。

在軍事上,日軍攻陷澳門和封鎖香港;正麵戰場進行了棗宜會戰,有效打擊了日軍:八路軍進行了著名的百團大戰,主動打擊日偽軍;新四軍江南主力北渡長江,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八路軍、新四軍積極進行反頑鬥爭,發動了白晉戰役和黃橋決戰。

在經濟上,日軍壓迫法、英當局封鎖滇越鐵路和滇緬公路,中國對外交通線斷絕。國民政府積極尋求外援,與美國達成華錫借款和鎢砂借款,美、英宣布以巨款援助中國;盛世才與新疆密訂《租借新疆錫礦密約》。為解決財政經濟困難,國民政府明令取締囤積居奇,實施田賦征實。

在外交上,中美英三國開始醞釀合作;日本誘降蔣介石集團的"桐工作"宣告失敗;日汪開始所謂調整"國交"談判,最後簽訂《中日基本關係條約》,日本正式承認汪偽國民政府。

在文化上,延安新華廣播電台在艱難條件下,首次向外播音。

毛澤東發表《新民主主義論》

國民黨頑固派在軍事上製造反共摩擦的同時,在思想上也展開反共反人民的宣傳攻勢,由此在1939年前後,中國政治思想界展開了關於三民主義問題的爭論。1938年12月10日,國社黨負責人張君勱在蔣介石授意下,發表《致毛澤東先生一封公開信》,要求中共自動取消八路軍和新四軍,取消邊區政府,將馬克思主義暫擱一邊。1938、1939年間,共產黨叛徒葉青連續發表《中國底現階段及其將來》、《中國政治問題》、《與社會主義者論中國革命》等小冊子,以三民主義為幌子,歪曲和反對共產主義理論,篡改孫中山三民主義的革命內容,鼓吹"一次革命論",成為國民黨在政治思想上向共產黨進攻的急先鋒。1939年5月,蔣介石作了《三民主義之體係及其實行程序》的講演,拋棄孫中山三民主義的革命精神,以三民主義的某些詞句攻擊和否定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民主主義。

與此同時,民族資產階級搖擺不定,企圖走中間道路,幻想抗戰勝利後出現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內有右傾思想的人和某些進步學者,也在理論上混淆了共產主義與三民主義的界限,把三民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混同起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向何處去"就成為全國人民迫切要求回答的問題。為給中國人民指明正確的革命道路,粉碎國民黨頑固派在政治思想戰線上的進攻,打破民族資產階級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幻想,糾正黨內右的和"左"的錯誤思想,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進行了巨大的理論研究工作。1940年1月15日,毛澤東在《中國文化》雜誌創刊號上發表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後改題為《新民主主義論》。

《新民主主義論》以論戰形式的文體,從15個方麵,闡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理論。毛澤東首先論述了中國革命的曆史特點和發展規律。毛澤東指出,中國革命的曆史進程,必須分為兩步,第一步是民主主義的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的革命,這是陛質不同的兩個革命過程。而所謂民主主義,已不是舊範疇的民主主義,已不是舊民主主義,而是新範疇的民主主義,而是新民主主義。這是由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的。中國是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必須首先改變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才能使革命進一步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

毛澤東回顧了中國革命的曆史,指出,中國的民主主義革命,從它的準備階段算起,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的。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整整100年,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然而,中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在五四運動前後起了一個變化,其前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其後已經不是舊的、被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資本主義的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被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和建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即新民主主義革命。這是中國革命最基本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