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3日,行政院長張群宣布政府改組成立:王雲五為行政院副院長,王世傑任外交部長,白崇禧任國防部長,俞鴻鈞任財政部長,張厲生任內務部長,李璜任經濟部長,左舜生任農林部長,甘乃光任行政院秘書長。張群在就職演說中宣稱,國民黨"業已開始結束訓政,擴大政府基礎",國家已進入"訓政到憲政的過渡階段"。蔣介石宣稱"多黨政府"改組完成,說"改組後的政府,乃是青年黨、民主社會黨以及無黨派人士與中國國民黨共同組織而沒有共產黨在內的聯合政府"。國民黨當局規定,這一改組的國民政府在"行憲"國民大會閉幕、總統府產生之後撤銷。
針對國民政府改組的實質,新華社於4月22日發表社論《新籌安會——評蔣政府改組》,明確指出:"蔣介石這一‘改組政府’的把戲,不過是繼承袁世凱舊籌安會的一個新籌安會,其媚外、殘民、打內戰、走死路等特點,將無一而不相象。""舊籌安會出現之後,袁世凱不久就垮了台。新籌安會出現之後,蔣介石的命運決不會好過袁世凱,也許比他更壞些。"4月25日,民盟也發表宣言指出:改組後的政府既不是根據政協精神產生的,也不是促進和平實現民主的政府,隻是一個擴大分裂,民社黨、青年黨、國民黨三黨"共同負責與共產黨作戰的政府而已"。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成立國民黨發動反共內戰後,國統區已經存在著的一係列問題更加明顯地暴露出來。一部分國民黨的禦用文人擔心國民黨政權因這些社會問題而在反共內戰中被推翻,於是決定成立一個研究會來研究解決這些問題。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成立的。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於1947年4月20日下午在南京公餘聯歡社舉行。到會者有王慕尊、張金鑒、陶希聖、李慶廖、邵鶴亭、陳鍾浩、劉振東、雷殷、楊玉清、馬博庵、侯服五、周品威、彭仲懷、馮樹敏、張世惠、楊應乾、楊家驥、鄧皓明、汪國璞、許柏齡等120餘人。大會由王慕尊主持。他在致詞中說明成立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的原因:"世界大戰之發生,係由於社會思想之錯誤。但世界大戰之結束,則由於自然科學之進步。世人如欲根本保障世界和平,自應以正確而合理之社會科學思想,改造社會。吾人有鑒於此,爰組織社會科學研究會,俾於我國學術史上放一異彩,以建立社會科學之總體係。"接著由侯服五簡略報告了籌備經過。隨即通過會章、組織社會科學書籍編譯委員會等案。大會決定研究會的辦事機構為理、監事會議,選舉陶希聖、王慕尊、邵鶴亭、張金鑒、劉靜文、劉振東、李慶廖、馬博庵、陳鍾浩、楊玉清、胡一貫、陳紹賢、程思遠、李宗義、曾資生、袁哲、錢尚廉、侯服五、馮樹敏、張世惠、楊家驥等為理事,選舉許柏齡、胡雲龍、李時友、黃誠毅、鄧皓明、楊應乾、周品威等人為候補理事,選舉雷殷、甘乃光、張鴻鈞、張慶楨、謝扶雅、詹文滸、梅麟高等人為監事,選舉汪浩、蔡殿榮、寶業繩等人為候補監事。會員300餘人。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成立於1947年4月絕非偶然,它是為建立國民黨"行憲國大"召開後所謂正統社會科學體係而成立的,試圖將社會科學的學術研究納人國民政府規定的範圍內,因而屬於國民黨的禦用學術團體。它剛一成立,就在致蔣介石電中表白:"竊以建國開始,頭緒萬千,而學術研究一端,尤為首要,爰聯絡全國社會科學學術界人士,共聚一堂,潛研互討,以謀社會科學之發展及其總體係之建立,俾於建國途中能貢一得。"本著上麵的宗旨,結合國民政府所處的內政、外交、軍事、經濟各方麵的困難,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展開了一係列的學術活動,試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它在成立不久,即於1947年6月6日召開了第一次學術座談會,座談的題目是《如何克服當前工業危機》。座談會由國民黨《中央日報》總主筆陶希聖主持,來自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經濟部、中央設計局、黨政工作考核委員會、全國經濟委員會、中央大學、政治大學等單位的盧鬱文、簡貫三、高叔康、吳承洛、何會源、汪桂馨、李肇膺、張健民、張鴻鈞、張金鑒、劉振東、王慕尊、曾資生、楊玉清、陳裏特、許柏齡、楊家驥等出席。座談會就工業危機出現的原因、表現、解決辦法等方麵進行了研討,從這次座談中可以概見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的工作情況:
工業危機是如何出現的呢?雷殷認為:"目前造成工業危機的最大因素,便是財政收支不平衡,發行增加,物價上漲。因為物價上漲的時間很速,原料、工資的價格不斷上漲,以致工業生產無法維持。"盧鬱文說:"構成工業危機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沒有政策,沒有確定而一貫的政策。……有好多問題都沒有搞清楚:第一,經濟政策究以農為重抑以工為重,政府尚拿不定。農工固然不能偏重偏輕,但總應該有個重點。第二,實行工業建設究先發展重工業(國防工業)抑發展輕工業(民生工業),也沒有決定。第三,無論輕重工業,究民營抑國營,何者民營,何者國營,如何民營,如何國營,也沒有確定。第四,工業建設,究竟盡量提高工人待遇,增進工人福利,抑或積蓄資本,擴大生產,也沒有決定。……第五,管製與自由沒有確定,管製發生困難,就轉為自由,自由發生困難,又轉為管製。第六,政府的政策,因人而異。執政者喜歡自由便自由,喜歡統製便統製,對工業有興趣便著重工業,對農業有興趣便著重農業,偏袒工人便主張增加工資,袒護資本家便主張減低工資。這種種原則沒有確定,處理經濟問題實在拿不出政策,縱有,亦是亂線一題,矛盾百出。"關於工業危機的表現,是這次座談會研討的重點之一。吳承洛說有五點:"第一,敵偽工廠之標賣,有一部份尚能善於利用,繼續開工。一部份則輾轉相售,分散出賣,因為目前經濟不安定,大家卻不願辦廠;無法辦廠,縱標買回來,亦相機牟利。……第二,生產貸款,本為工業建設不得已的手段,主要的還是須要廠方自力更生。貸款的方式,在戰時為物資,在戰後為現金。實物貸放如果真能切合工廠需要,那是很好的。現金貸款則不然,一部份廠家都把它拿去投機囤積,……(這)與政府貸款之本意相違背。第三,……政府的財政政策似乎與經濟政策發生矛盾,如標賣敵偽物資,雖然可以增加財政收入,但卻減少了生產力。政府一方麵賣出工業設備,另一方麵又從國庫撥款去救濟工業,前門進,後門出。……第四,政府目前的經濟政策是以財政為中心,一切施政均以平衡預算為主,所以目前政府的施政是以收支平衡控製財政,以財政控製金融,以金融控製經濟,以經濟控製社會,(這與先進國家)適得其反。第五,在工業分配上,……大多數的工廠和大多數的人才都集中京滬,內地很多工廠找不到人去幹,京滬一帶的技術工人找不到工作……"劉振東不同意這一觀點,他認為:"第一,中國目前的工業很弱,無論設備、人才、技術、資金,都弱,而且弱得很可憐,很可怕。第二,中國目前的工業亂,無政策,無計劃,無目的,無出路,無組織,想做就做,做了再想,亂七八糟,一塌糊塗。第三,巾國目前的工業是在暴風暴雨中,目前物價狂漲,工資提高,美貨傾銷,交通阻塞等等,無一不是工業的致命打擊。"如何克服工業危機呢?這是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第一次研討的最終目的。吳承洛回答說:"第一,對於各種工業器材、設備、原料、人員,政府應統籌分配。建立新廠一時不可能,但至少舊廠的設備必須充實,對於肥了私人瘦了國家的工業貸款,必須改正。第二,工業分配地區應確定,人才不應太集中,民營工廠以賺錢為目的,當然不能多用人。國營工廠可以多用幾個人,為國儲才,以為他日工業建設之用。第三,股票市場應合理運用,以吸收生產資金。對於過去買空賣空的投機行為,應該取締。第四,經濟政策要放大眼光,不要隻看到預算的數字。財政困難是一時的痛苦,工業建設才是國家真正的生命。"陳裏特提出:"第一,中國現在有勞而不獲與不勞而獲兩種人,這種現象應該消除。第二,當前物價上漲的程度超過通貨發行量,以樹立法幣信用。第三,政府依賴外國物資商品以平抑物價,無異於飲鳩止渴,應該自力更生。"也有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總結起來說,座談會提出的解決原則是:"安定社會人心,轉移社會風氣;改革政治,以政治力量挽救工業;修正並確立經濟;切實檢討政府實行三民主義的決心與誠意;平衡財政收支,停止通貨膨脹;恢複交通,疏暢運輸。"解決的具體辦法是:"統籌工業原料器材之供應,舉辦長期貸款,實行定貨製度,依照物價指數收購產品;管製貿易,開放外彙;發行產業證券,發展股票市場,工業地區與人才應作合理分配,確立工資政策,解除產品限價。"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就是這樣來進行學術探討的。它的成立與研究,都具有針對性,其建議供國民政府決策參考。盡管它是國民政府的禦用學術團體,但畢竟將各方麵學者組織起來,有助於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之後,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專題研討了一些問題,如土地政策、對日政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