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解放軍撤出延安後,主力集結在甘穀驛、青化砭、蟠龍、安塞等地,以1個營的兵力同敵軍接觸,誘敵北進,主力則進入隱蔽狀態,待機殲敵。3月25日,西北解放軍集巾6個旅的絕對優勢,在青化砭將敵軍為保側翼安全而派的1個旅殲滅,首戰告捷。這時,國民黨軍發現西北解放軍主力在延安東北,遂掉頭東向,尋找西北解放軍主力作戰。解放軍主力移至榆樹坪一帶隱蔽休整,隻以一小部分兵力繼續"蘑菇"。4月14日在瓦窯堡以南羊馬河伏擊殲滅敵軍第一三五旅4700餘人。羊馬河之役後,蔣介石錯誤地判斷中共中央及西北解放軍主力正在東渡黃河,遂於4月26日以9個旅北進,妄圖壓解放軍主力北上,東渡黃河。解放軍將計就汁,主力撤至瓦窯堡西北集結待命,而以1個旅兵力扮成主力,沿途遺棄臂章、番號、舊軍裝等,作出倉惶敗退模樣,將敵軍主力誘至綏德。然後集中4個旅主力於5月4日將敵軍守蟠龍的1個旅6700餘人殲滅。這樣,西北解放軍在撤離延安後的40多天裏,三戰三捷,殲敵1.5萬餘人,活捉3名旅長,給國民黨軍隊以沉重打擊。5月14日,陝甘寧邊區軍民在安塞真武洞召開了萬人祝捷大會。
蟠龍大捷後,人民解放軍即將發動全國反攻。西北解放軍為了拖住西北國民黨軍隊,便突然指向隴東,在6月底7月初又北上收複定邊、靖邊、安邊三邊,解放了邊區西部長寬各300多裏的地區。一直在陝北指揮作戰的毛澤東於7月21日在靖邊小河村主持召開中共中央前委擴大工作會議,研究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具體部署及陳賡部隊南下問題。會議決定西北解放軍從三邊揮戈北上,佯攻榆林,配合劉鄧大軍南下,調動胡宗南軍北上。胡宗南鑒於他壓迫中共中央東渡黃河的戰略目的並未達到,中計派鍾鬆、劉戡分別率領左右兩軍北進,企圖南北夾擊西北解放軍主力於綏米地區。西北解放軍首先在常家高山一帶全殲鍾鬆第三十六師第一二三旅,再活捉旅長1人,接著於8月20日在沙家店地區全殲第三十六師6000餘人。第三十六師覆滅後,劉戡掉頭南逃,西北解放軍乘勝追殲,先後在岔口、清澗、延長等地殲其9000餘人。沙家店之戰成為西北戰局的轉折點,西北野戰軍從此也由防禦轉入進攻,掌握了戰爭主動權。
國民政府改組
國民黨政府在1946年11月15日至12月25日召開"製憲國大"、通過一部違反舊政協精神的《中華民國憲法》之後,緊接著導演了"改組政府"的醜劇。
年3月15日至24日,國民黨召開六屆三中全會,研討如何結束訓政,促進憲政,作好行憲的各項準備。蔣介石以國民黨總裁身份向全會致開幕詞,聲稱此次大會是"結束訓政的一次全會",標榜此後要"重新厘定黨和政府的關係",說什麼國民黨此後"要自居普通的政黨,要和各黨派處於平等的地位"。全會指出了國民黨要結束訓政、實行憲政的原因在於:"現在的結束訓政,不是訓政成功而自然結束,乃訓政失敗而不得不結束。"這表明了國民黨企圖通過實行憲政、"改組政府"以收攏民心的目的。全會還暴露頑固維持法西斯專政的企圖。會議在聲稱各黨派今後一律平等的同時,明確聲稱:"今日黨派雖多,舍本黨而外,更無任何一黨擔負得起建設三民主義新中國的責任";"中國盛衰興亡的關鍵,不操於任何一黨之手,而實操於本黨之手"。全會通過了《憲政實施準備》等議案,並發表宣言,聲稱今後的"要務"就在於組成所謂"過渡政府"。
在召開六屆三中全會統一黨內認識的基礎上,國民黨擺出尊重民意、建立多黨內閣和準備行憲的姿態。4月17日,蔣介石主持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國防最高委員會聯席會議,決定修改《國民政府組織法》,以國民政府委員會為最高國務機關,選任孫科等28人為國民政府委員,蔣介石為國民政府主席,孫科為副主席,張群、孫科、居正、戴季陶、於右任分別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院院長。4月18日明令公布。國民政府委員共29名(包括蔣介石在內)。其中國民黨17人,除五院院長為當然委員外,其他為張繼、鄒魯、宋子文、翁文灝、王寵惠、章嘉呼圖克圖、邵力子、王世傑、蔣夢麟、鈕永建、吳忠信、陳布雷;青年黨4人,為曾琦、陳啟天、餘家菊、何魯之;民社黨4人,除1名待補外,其餘3人為伍憲子、胡海門、戢翼翹;社會賢達4人,為莫德惠、陳輝德、王雲五、鮑爾漢。此外,還聘請宋慶齡等13人為國民政府顧問。
改組後的國民政府號稱"多黨政府"、"聯合政府"。在組織構成上同以往的國民政府不同,它不是清一色的國民黨人士,而有青年黨、民社黨和無黨派的所謂"社會賢達"參加。但是,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實質並未改變,因為國民黨六屆三巾全會聲稱國民黨堅決不放棄"責任"。國民黨當局卻聲稱,如果連同保留給共產黨(條件是放棄武裝)和民主同盟的11個席位,"則國民黨員之席次,成為四十席中之十七席,尚不足全額之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