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天,北平各大中學校學生7000餘名從北京大學出發,舉行"反饑餓、反內戰"示威遊行。遊行隊伍高呼"反對饑餓,反對內戰"、"恢複政協路線"、"提高教育經費"等口號,遊行5個多小時。天津學生也舉行了類似的運動。

國民黨政府鎮壓學生的"五二○"血案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學生鬥爭進一步發展為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席卷長沙、昆明、重慶、廣州、福州、南昌、桂林、開封、沈陽等60多個大中城市。京、滬、蘇、杭18所學校成立學聯會,發表《告全國同胞書》,提出"我們要用汗和血去換取一個真正獨立、民主、和平、康樂的自由新中國"的響亮口號!北平、天津等地大中學生紛紛罷課抗議。各地高校教授紛紛舉行罷教或發表聲明支持學生的正義鬥爭,譴責國民黨政府,要求釋放被捕學生。郭沫若、柳亞子、馬寅初、馮玉祥等社會知名人士,聲討國民黨政府對學生的鎮壓,讚揚學生的愛國民主精神。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促進會等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分別致函、捐款,慰問學生。國民黨政府製造的"五二○"血案不但未能將學生運動鎮壓下去,反而激起了全國人民更大的憤慨,加速了其反動統治的崩潰。

孟良崮戰役

國民黨軍隊在發動重點進攻陝甘寧邊區近1個月以後,於1947年4月6日又發動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企圖達到其東西兩麵決戰後,壓迫人民解放軍於華北加以圍殲的目的。

為實施對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國民黨政府在1947年3月事先采取了許多措施:(1)在指揮係統上,撤銷鄭州、徐州兩綏靖公署,成立陸軍總司令部徐州指揮所,以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兼任指揮所主任,坐鎮徐州,統一指揮鄭州和徐州兩個綏靖公署的部隊。徐州指揮所把進攻蘇北、山東解放區的主力組編成第一兵團、第二兵團、第三兵團,分別以湯恩伯、王敬久、歐震為司令官,再加上第一綏區至第三綏區所屬部隊和自武漢北調之整編第九師,總兵力達到24個整編師,60個旅,45萬人。(2)在政治上,開動一切反革命宣傳機器,發動謠言攻勢,進行"心理戰",鼓吹人民解放軍必然失敗,並狂轟濫炸人民解放軍後方,妄圖摧毀解放區軍民的意誌。(3)在戰術上,檢討了李仙洲集團在山東萊蕪被殲的教訓,采用密集隊形,大集團滾筒式平推的方式,逐步前進,以避免被人民解放軍割殲。顧祝同作出的進攻計劃是:第一步先以一部兵力打通徐州至濟南段津浦鐵路和兗州至臨沂的公路,壓迫華東解放軍退出魯南;第二步全線展開,向魯中山區萊蕪、新泰、蒙陰、沂水一線進攻,尋找華東解放軍主力決戰,或迫其北渡黃河,以實現占領整個山東解放區、切斷關內山東半島和關外遼東半島海上聯係的目的。

山東解放區的華東野戰軍,以陳毅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為副司令員,譚震林為副政委,共轄10個縱隊27萬人。針對國民黨軍隊的部署,中共中央、軍委指示說:"對敵津浦集團北進不要阻止,讓其進至泰安一線,於我最為有利","務使爾後作戰經常集中六十個團行動"。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華東野戰軍在淄川以東的大礦地召開高級幹部會議,做好迎擊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的思想準備和軍事準備。從4月6日起至7月11日止,華東野戰軍對敵軍作戰,經過了新蒙之戰、孟良崮之戰和沂蒙山之戰3次較大的戰役,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山東的重點進攻,而其中尤以孟良崮之戰更具影響。

年4月6日,國民黨軍3個兵團共13個整編師約25萬多人,分西、中、東三路,向新泰、蒙陰推進。4月22日至29日,華東野戰軍在新蒙地區全殲國民黨軍第七十二師及寧陽守軍,5月1日又殲滅臨沂西北第八十三師一部,共殲2.8萬餘人,打退敵軍第一次進攻。雖然如此,國民黨軍隊仍然保持高度密集,向主要目標進擊,不易分割圍殲,因而形勢仍然嚴峻。自5月上旬開始,顧祝同命令第一兵團向沂水、坦埠線進擊,整編第七十四師主攻坦埠,整第二十五師和整第八十三師各一旅掩護其左右兩側翼;命令第二兵團反擊寧陽、泰安,沿津浦線兩側搜索前進;命令第三兵團向新泰、蒙陰地區追擊,整第十一師主攻新泰,整第五師、整第七十五師攻擊萊蕪和吐絲口。顧祝同和蔣介石都認為,如此進攻,可保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