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沈戰役
遼沈戰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東北野戰軍在遼寧省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所進行的一次規模巨大的戰役。這個戰役曆時52天,共殲滅國民黨軍36個師47萬人,使東北全境得到解放。
人民解放軍之所以首先在東北同國民黨軍展開決戰,是有深刻科學的根據的。在全中國西北、華北、中原、華東、東北五大戰場中,東北戰場對人民解放軍最有利:(1)在兵力對比上解放軍占優勢,正規軍70萬,地方軍30萬,合計100萬。而國民黨軍隻有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約55萬人。這樣,東北戰場是全國五大戰場上兵力超過國民黨軍的惟一戰場。(2)東北國民黨軍分布於長春、沈陽、錦州3個孤立地區,兵力分散,態勢突出,所占地區十分狹小,補給非常困難;而且戰略意圖或撤或守,正處於舉棋不定狀態。(3)解放軍的後方鞏固,支援戰爭的物質力量雄厚。由於具有這些條件,首先發動遼沈決戰穩妥可靠。人民解放軍如果殲滅了東北國民黨軍,就能粉碎其戰略收縮的意圖;就能實施戰略機動,揮師人關,有利於華北、華東戰場的決戰;就能以東北的工業支援全國戰爭,使人民解放軍獲得戰略的總後方。因此,首先在東北進行決戰的條件已經成熟。
戰役發起之前,毛澤東就製定了作戰方針,指示東北解放軍置長春、沈陽兩敵於不顧,主力南下北寧路,首先殲滅錦榆段之敵,攻占錦州。錦州是東北國民黨軍通向關內的咽喉、攻占這一戰略要點,不僅割裂了華北傅作義、東北衛立煌兩集團之間的聯係,便於人民解放軍向兩翼機動作戰,而且把衛立煌集團封閉於東北,形成"關門打狗"之勢,並可誘使沈陽的國民黨軍出援,造成打運動戰之利。因此,攻克錦州是整個遼沈戰役的關鍵,隻要攻克了錦州,就掌握了戰局的主動權。為配合遼沈戰役,中共中央軍委還指示華北野戰軍楊成武兵團發起察綏戰役,達到牽製傅作義集團、使其不能增援遼沈的目的;並命令華東野戰軍發起濟南戰役,配合進行。
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毛澤東的指示,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1948年9月10日作出了北寧路作戰計劃:以6個縱隊又4個師奔襲殲滅北寧路山海關、錦州、錦西以外各點國民黨守軍,切斷關內外國民黨軍聯係;以3個縱隊(欠1個師)布於沈陽以西地區,以2個縱隊布於沈陽以北,對付沈陽守軍,並阻止長春守軍突圍;以第一兵團指揮第12縱隊及6個獨立師繼續包圍長春之敵,並佯為攻城以迷惑國民黨軍。
月12日,遼沈戰役開始,東北野戰軍在遼寧義縣至河北灤縣300餘公裏上向國民黨軍發起進攻。至10月1日,先後攻占昌黎、北戴河、綏中、塔山、高橋、興城、義縣,並奪取了錦州外圍要點葛文碑、帽兒山,錦州飛機場也為東北野戰軍炮火所控製,完全截斷了華北國民黨軍從陸上增援東北的道路,並孤立、包圍了錦州、錦西、山海關。
原以為東北野戰軍會首先攻打長春的蔣介石急忙於9月30日飛北平、10月2日飛沈陽,同華北、東北國民黨軍將領幾經磋商,最後確定:令錦州範漢傑集團堅持固守,以求吸引與消耗東北野戰軍主力;從華北和山東抽調7個師,會同錦西、葫蘆島部隊共11個師,組成東進兵團,由第十七兵團司令官侯鏡如指揮;從沈陽地區抽調11個師另3個騎兵旅,組成西進兵團,由第九兵團司令官廖耀湘指揮,以求東西對進,增援錦州。
針對國民黨軍這一企圖,東北野戰軍遵照毛澤東集中兵力於10天左右攻取錦州的指示,決定:以程子華指揮2個縱隊又2個師布於塔山地區,阻擊國民黨軍東進兵團;以16個師及炮兵縱隊共25萬人攻擊錦州;以1個縱隊為戰役預備隊;以14個師對付國民黨軍西進兵團;以12個獨立師圍困長春。
從10月9日起,東北野戰軍經5晝夜作戰,掃清了錦州外圍據點。10月14日,對錦州發起總攻,經過31個小時激戰,全殲國民黨守軍,生俘國民黨軍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範漢傑、第六兵團司令官盧浚泉以下10萬餘人,解放錦州。同時,在人民解放軍的威懾與爭取下,國民黨軍第60軍軍長曾澤生率部2.6萬餘人於10月17日起義,其餘守軍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率領下於19日投降,長春遂告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