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的攻克和長春的解放,使東北國民黨軍全部覆滅的命運已成定局。而將介石仍然命令徘徊於彰武、新立屯地區的廖耀湘西進兵團同錦西、葫蘆島地區的東進兵團繼續東西對進,企圖重占錦州,並令第五十二軍搶占營口,以便東北殘餘由陸路或海上撤逃。毛澤東對此指示東北野戰軍不打錦西、葫蘆島,集中全力圍殲西進兵團。東北野戰軍按照此指示,以一部在黑山大虎山以北進行阻擊,主力從10月20日夜起由錦州地區秘密迅速向東北方麵回師,於26日將行進中的西進兵團包圍於黑山、大虎山及其以東地區。經過激戰,至10月28日晨,全殲西進兵團10萬餘人,並俘兵團司令官廖耀湘。
消滅廖耀湘西進兵團後,東北野戰軍立即向沈陽、營口前進,11月2日解放兩市,殲敵13萬餘人。遼沈戰役勝利結束。
遼沈戰役及其他戰役的勝利,使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國民黨軍的總兵力已下降至290萬人,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增至300萬人。這樣,中國軍事形勢進人了一個新的轉折點,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早已占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現在也已經占有優勢。毛澤東稱這一轉折"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誌",並估計"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濟南戰役
濟南戰役是華東人民解放軍於1948年9月16日至24日,在山東戰場上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的城市攻堅戰,也是徹底消滅山東殘敵、解放山東全境進行的最後一次大戰。這次戰役,還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大規模圍殲國民黨軍隊主力和解放敵軍重點設防的大城市的序幕。
人民解放軍自1947年6月揭開全麵進攻的序幕以後至1948年秋,經過外線和內線作戰,共消滅國民黨軍隊94個旅152萬人。國民黨軍隊雖然仍有兵力360萬人,但用於第一線作戰的隻有170萬。而且多為新補充兵員,戰鬥力及士氣大為下降。而人民解放軍已經發展到280萬人,技術裝備上已有顯著提高,建立起了特種兵縱隊,擁有一定數量的火炮和重武器,戰爭條件開始優於國民黨軍隊。同國民黨軍隊打大仗、打硬戰已經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中共中央於1948年9月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政治局會議,指出同國民黨軍隊決戰的時機已經到來,在部署東北野戰軍組織大規模的遼沈戰役的同時,命令華東野戰軍發起濟南戰役。
蔣介石基於其軍隊機動兵力下降,被迫從全麵防禦轉為重點防禦。1948年秋,國民黨軍事當局確定在中原和華東實行"三角、四邊、十三點計劃",即:國民黨軍在華中、華東、豫陝戰場集結65個整編師(軍)共100萬兵力,企圖保住徐州、漢口、西安之間的三角地區;隴海路全線、津浦路兗州至浦口段、鄭州以南平漢線、寶雞至成都公路四條邊;以及鄭州、開封、濟南、商丘、南陽、襄樊、確山、信陽、漢中、安康、鍾祥、宜昌、合肥13個重要據點。濟南就是這一計劃最北端的戰略據點。蔣介石製定的計劃是,以10萬重兵依托堅固工事,堅守濟南,北與平津相支撐,東與青島相呼應,以屏障徐州。為此,製定了以徐州3個兵團27萬人北上的"會戰計劃",即在濟南遭到華東解放軍的攻擊時,以第二"綏靖"區王耀武部堅守濟南,消耗疲憊華東解放軍,然後以第二、第七、第十三兵團由徐州北援,企圖在兗州、濟寧間擊破華東解放軍主力,解圍濟南。
中共中央、毛澤東對濟南戰役極為重視,指示華東野戰軍必須集中全力,以20天至2個月左右時間完成攻克濟南。1948年8月12日,毛澤東又提出"攻城打援分工協作,以達既克濟南,又殲滅一部援敵之目的"的作戰方案。在戰役具體部署上,中共中央軍委作了明確指示:攻戰部隊應以山東兵團全部再加外線兵團一部組成,首先置主力於西麵,奪取機場,斷敵空援,爾後依戰況發展使用主力於最有利的作戰方向;打援和阻援部隊應全部置於援敵正麵,不但應設法阻敵20天以上,而且應預定在兗州附近殲滅援敵一部或大部。為配合濟南戰役,中共中央軍委又指示中原解放軍進行配合,造成攻打徐州之勢,達到牽製徐州之敵不敢北援的目的。
華東野戰軍前委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決定:以14萬人組成攻城集團,其中以2個縱隊組成東集團,以3個縱隊為西集團,以1個縱隊為總預備隊;另以9個縱隊和3個旅共18萬人組成打援集團,分別於巨野、兗州等地區夾運河而陣,擔負對徐州北上之敵的阻援、打援任務。
濟南戰役於1948年9月16日夜正式發起,華東野戰軍攻城集團各部向濟南外圍攻擊前進。至17日,西集團攻占匡李莊、杜家廟、琵琶山、崮山等地,逼近機場、臘山、黨家莊;兩廣縱隊及野戰軍司令部警衛團攻殲長清之敵。東集團第九縱隊攻克城東屏茂嶺山、硯池山,直撲外城;渤海縱隊攻占韓倉,圍攻王舍人莊敵。18日,西集團攻占古城、玉皇山等地,殲滅國民黨軍整第八十四師一部,並以炮火控製了機場。19日晚,國民黨軍整第九十六軍軍長吳化文在人民解放軍強大的政治和軍事壓力下,率部3個旅2萬多人舉行戰場起義,西集團乘機於20日拂曉全部占領了商埠以西以南陣地,東集團直逼東城垣。至此,華東解放軍已掃清國民黨濟南守軍外圍據點,從四麵包圍了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