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中國古代科技史(1)(1 / 3)

天文曆法

《五星占》

《五星占》是1973年底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發掘出土的大批帛書中的一篇。

《五星占》約8000字,共分木星、金星、火星、上星、水星、五星總論、木星行度、土星行度和金星行度等九章,內含大量天文星占的文字,多是戰國時期甘德《天文星占》8卷和石申夫《天文》8卷中占文的遺存,其中以甘氏的占文最多。《五星占》載有自秦始皇元年(前246年)至漢文帝三年(前177年)間木星、土星和金星的位置,還記載了3顆行星的會合周期,分別是:金星:584.40日,該值與理論值之差為0.48日;木星:395.44日,該值與理論值之差為3.44日;土星;377日,該值與理論值之差為1.09日。這表明當時對行星運動的觀察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五星占》被認為是目前所知年代確切可考的中國星占文獻中最古老的。

石氏星表

石氏星表是世界最古老的星表。星表是把測量出的恒星的坐標,常常還連同其他特性加以彙編而成的。石氏星表是今人根據唐代的天文著作《開元占經》中記錄的《石氏星經》中的一些片段整理而成的,僅僅是《石氏星經》的一部分內容。《石氏星經》是中國戰國時代天文學家石申所編,它到宋代以後就失傳了,其中有二十八宿距星和115顆恒星的赤道坐標位置,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

“石氏星表”是後世進行許多天體測量的基礎。諸如測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運動,都要用到其中二十八宿距星的數據,因此,它是我國天文曆法中重要的基本數據。希臘最早的星表要比“石氏星表”晚得多。

水運渾象水運儀象台

水運渾象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動天文儀器。漢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張衡(78~139年)創製。

水運渾象的主體是一個大空心銅球,代表天球,上麵布滿了星辰,球的一半隱沒在地平圈下麵,另一半顯露在地平圈上麵,就像人們看到的天穹一樣。水運渾象是以補償式漏壺的流水作為動力,通過在渾象內部設置的一套齒輪係機械傳動裝置,實現可自動和近似正確地演示天體的周日運動。此外,渾象還帶動著一個稱為“瑞輪冥莢”的機械日曆,可隨月亮的盈虧演示一個朔望月中日期的推移,是一種自動的機械日曆。

張衡首創的這一水運渾象,是現代天象儀的前身,這是古代天文儀器的重要創造。是後世進一步發展的機械天文鍾的先聲,歐洲到12世紀才有機械性計時器。水運渾象是有明確記載的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推動運轉的天文儀器。

水運儀象台是北宋時代把渾儀、渾象(天球儀)和報時裝置結合在一起的大型天文儀器。公元1086~1092年由蘇頌、韓公廉等人創製。

水運儀象台台高約12米,寬約7米,呈上窄下寬的正方形木建築。全台分為3層,最上層放置渾儀和圭表,用來觀測天象;中層放置渾象,用以演示天象;最下一層放置報時儀器和全台的動力機構等。

報時裝置在台南部,有5層木閣,可以通過搖鈴、打鍾、敲鼓、擊鉦或出現木人等聲像形式,報告時、刻、更、籌的推移。下層後部是動力裝置,有一個直徑3米多的巨大樞輪。上麵裝有36個水鬥,樞輪邊上有一個漏水相當快的漏壺,壺水流入水鬥,鬥滿後,樞輪即往下轉,在樞輪頂部有一個擒縱裝置,它控製樞輪隻能轉過一個水鬥。樞輪轉動後,帶動一根貫通上、中、下3隔的轉動軸,並通過齒輪裝置帶動渾儀跟蹤天體,帶動天球儀按24小時一周轉動,帶動報時裝置準確報時。

5層木閣裏的木人能夠表演出這些精彩、準確的報時動作,是靠一套複雜的機械裝置“晝夜輪機”帶動的。而整個機械輪係的運轉依靠水的恒定流量,推動水輪做間歇運動,帶動儀器轉動,因而命名為“水運儀象台”。

水運儀象台是11世紀末我國傑出的天文儀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國際上對水運儀象台的設計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水運儀象台為了觀測上的方便,設計了活動的屋頂,這是今天天文台活動圓頂的先聲;渾象一晝夜自轉一圈,不僅形象地演示了天象的變化,也是現代天文台的跟蹤器械——轉儀鍾的雛形;水運儀象台中首創的擒縱器機構是後世鍾表的關鍵部件,因此它又是鍾表擒縱機構的鼻祖。

我國古觀象台

洛陽靈台是東漢光武帝於中元元年(56年)在洛陽南郊(今河南偃師)建造的。

夏代的天文台稱為清台,商代的天文台稱神台,而周代則改稱為靈台。洛陽靈台占地44000平方米,東西各有牆垣,牆垣內的中心建築是一座方形高台,即靈台,台高約20米,台基約50米見方。台的四周有上下平台兩層,平台間有坡道相連接,兩層平台內各建有10餘間房間。靈台頂部是觀測天象的場所,四周的建築則是觀測人員處理觀測資料的辦公室。該靈台規模龐大,項目齊全,為我國漢代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寶貴貢獻。著名天文學家張衡直接領導過靈台的觀測工作,設計並製造了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並寫出了《渾天儀圖注》和《靈憲》等不朽的天文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