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中國古代科技史(3)(2 / 3)

麻沸散對麻醉學的貢獻已經得到國際醫藥學界的承認,並不斷有人對麻沸散的成分進行研究。美國的拉瓦爾在其所著的《藥學四千年》一書中指出:“一些阿拉伯權威提及吸人性麻醉術,這可能是從中國人那裏演變出來的。因為,據說中國的希波克拉底氏——華佗,曾運用這一技術,把一些含有烏頭、曼陀羅及其他草藥的混合物應用於此目的。”

《新修本草》

公元657年唐朝政府組織蘇敬等20餘人集體編修,於公元659年完稿,名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這是我國古代由政府頒行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它比歐洲紐倫堡政府公元1542年頒行的《紐倫堡藥典》早883年。

該書共54卷,包括本草、藥圖、圖經三部分,載藥850種。其中“本草”20卷,附目1卷,主要記述藥名、分類、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等;“藥圖”25卷,附目1卷,首次創造了通過繪圖來描記藥物的形態和顏色標準,作為識藥的指南;“圖經”7卷,是對藥圖的文字說明,重點記述了藥材的產地,采藥時日,形態鑒別以及加工炮製。

該書內容豐富,敘述準確,所以一經問世,傳播很快,影響廣泛。在國內,唐朝政府將此書定為醫學生的必讀書。公元713年,日本官方把此書的傳抄本規定為學醫的必讀課本。據10世紀初日本的古律令記載,“凡醫生皆讀蘇敬《新修本草》”,可見當時它在日本醫學界所受到的重視。

《新修本草》成書於1300多年前,其中“藥圖”與“圖經”兩部分內容在宋代以後失傳。“本草”部分的內容,在唐代曾有手抄本藏於敦煌石窟中,清朝時期被英、法聯軍搶走。現在,上述手抄本的有些殘卷片斷,分別被收藏於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和巴黎圖書館。我國國內現在所看到的《新修本草》,是從流傳到日本的手抄本影印來的一部分。

金針撥內障術

中國傳統的針撥白內障術,大約在南北朝(公元5世紀)時就已經開始在病人身上實施了,要比西方的白內障摘除術早1300多年,德國眼科醫師莫倫(Mooren A.1828~1899年)於1862年才開始做白內障摘除手術。

白內障是一種常見眼病,患者往往因此而失明。為了使患者“撥雲見日”,1000多年來我國醫學家在治療白內障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以金針撥內障術最為突出。唐玄宗天寶十一年(752年)成書的《外台秘要》,對白內障的臨床表現已經作了全麵論述,而且還分別敘述了先天性白內障和外傷性白內障,它所描述的金針撥內障術是我國最早的係統記載。到明代後期(公元16世紀),掌握這一手術的醫家已經相當普遍。這種手術最大的特點是手術簡便,容易掌握,不需要複雜的設備。新中國成立後,這一古代的醫療技術被發展提高為“針撥套出術”。針撥套出術不但能把混濁的晶狀體剝離掉,而且能把它套出。它和西醫學的晶狀體摘除術相比,有方法簡便、手術時間短、切口小、病人痛苦少等優越性。

針灸銅人

針灸銅人是北宋王惟一為作針灸教學實習所用而做的兩個銅人。王惟一曾在太醫署(宮廷醫療機構)做過官,為了教學針灸術而設計了兩個刻有經脈穴位的人體模型,叫做針灸銅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醫用人體模型。

這兩個針灸銅人和真人大小相同,裏麵為空心,表麵有300多個小穴孔(就是針灸醫生所說的穴道),在每個穴孔旁邊都刻有穴道名稱。王惟一每當教學針灸時,就把銅人外麵全身打上蠟,再把銅人體內裝滿水,然後給銅人穿上衣服,隻要用針刺進指定的穴道,穴孔中就會滲出微量的水來,否則就是沒刺中穴道。”

這兩個銅人,當時一個放在太醫署,一個放在皇宮。宋靖康之變時,在金人向宋朝提出的各種苛刻條件中,竟然有一條就是要求宋朝交出王惟一的針灸銅人,由此可見這兩個銅人的價值之高。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清朝廷僅存的一個銅人被日軍搶走運回日本,至今這個銅人下落不明。

中國曆史博物館現存有一個複製品。

人痘接種法

我國在治療疾病的曆史進程中,首先發明了人工免疫療法——人痘接種術。這項發明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它在人類治療傳染病的曆史過程中邁出了關鍵性一步。

古人發現一個人如果得了某種傳染病,可以長期或終身不再得這種病,有的即使再得病,也是比較輕微而不致死亡。人們從中得到啟發,摸索出“以毒攻毒”的原理,即在未病之前,先服用或接種這種有毒的致病物質,使人體對這些疾病產生特殊的抵抗力,這種思想已經包含有近代免疫醫學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