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幹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千金要方》自序),故將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字,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書中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藥齊備,廣泛吸收了各方麵之長,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以來的臨床經驗,總結了數百年的方劑成就,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藥,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文風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該書很多內容對現代醫學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
《千金要方》共30卷,其中主要對臨床各科的診治方法、食物療法及預防、衛生等方麵的內容詳加論述。分醫學總論、婦人、少小嬰孺、七竅、諸風、腳氣、傷寒、內髒、癰疽、解毒、備急諸方、食治、平脈、針灸等,共計232門,收方5300餘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千金要方》中發展為一病多方,還靈活變通了張仲景的“經方”,首創了“複方”。有時兩三個經方合成一個“複方”,以增強治療效果;有時一個經方分成幾個單方,以分別治療某種疾病。這是孫思邈對醫學的重大建樹,是我國醫學史上的重大革新。而其在30年以後成書的《千金翼方》,取義為與前麵的著作《千金要方》相互補充,如羽如翼。該書仍是30卷,論述了本草、傷寒、中風、雜病和瘡癰等方麵的內容,十分詳盡,收錄了唐代以前本草書中所未有的藥物,補充了很多方劑和治療方法,首載藥物800餘種。
宋代郭思高度評價《千金方》,“世皆知此書為醫經之寶”(《千金寶要》)。清代醫學家徐大椿也認為該書“用意之奇,用藥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滅之處”(《醫學源流論》)。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該書不僅在國內受到歡迎,而且還影響到國外,公元608年,日本來中國學醫的醫生,就把《千金方)帶回日本,對日本的漢醫影響深遠。
《察病指南》
《察病指南》,為南宋人施發所著,是一部以脈學內容為主的診斷學專著,論述了人體內33種脈象並記載了各種脈象圖。施發在世界醫學史上首次創造性地繪製了脈象圖。
《察病指南》將曆代脈學文獻中提到的33種脈象依其指下感覺一一描繪成圖,依次是:“七表”——浮、芤、滑、實、弦、緊、洪;“八裏”——微、沉、緩、澀、遲、伏、儒、弱;“九道”——長、促、短、虛、結、牢、動、細、代、數、大(實為11種);“七死脈”——彈石、解索、雀啄、屋漏、蝦遊、魚翔。釜沸。
書中各個脈象圖中用圓圈表示脈的搏動區問或診脈的區拭及其切按的深度範圍。圓圈內的各種圖形是對各種脈象指下感覺的形象描繪,例如肖脈的脈線在圓圈中線以上,表示該脈搏動部位表淺,輕按即得;而沉脈的脈線在圓圈中線以下,表示該脈搏動部位較深,重按才得;芤脈的脈形圖象中空,按之則陷(“如按蔥管”);伏脈深伏不現,故脈象圖的圓圈中沒有脈線;滑脈的圖形為一串小圓圈,表示該脈“如盤走珠”,往來流利……這些形象化的脈象圖反映了各種脈象的基本特征,它比單純的文字描述也更加直觀,對初學者在臨床上體會鑒別各種脈象有很大的幫助。《洗冤錄》
《洗冤錄》,為南宋人宋慈所著,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係統的法醫學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專著。比意大利人菲德裏於1602年寫成的西方最早的法醫學著作早了300多年。
《洗冤錄》全書共5卷,卷1載條令和總說,卷2驗屍,卷3至卷5備載各種傷、死情況。《洗冤錄》記述了人體解剖、檢驗屍體、檢查現場、鑒定死傷原因、分析自殺或謀殺的各種現象以及各種毒物和急救、解毒的方法等十分廣泛的內容。書中對於自殺、他殺或病死的區別講得十分明確,案例詳明。如溺死與非溺死、自縊與假自縊、自刑與殺傷、火死與假火死等都詳加區分,並列述各種猝死情狀。這部書中所記載的洗屍、人工呼吸法、夾板固定傷斷部位,以及銀針驗毒、明礬蛋白解砒毒等診斷技術都是合乎科學道理的。
《洗冤錄》是集宋慈以前外表屍體檢驗經驗之大成的著作,不僅在我國被沿用了600多年之久,成為後世各種法醫著作的主要參考書,並且廣泛外傳,被譯成荷蘭文、法文、德文以及朝、日、英、俄等各種文本。
麻沸散
麻沸散是被後世譽為“神醫”的華佗(?~208年)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藥。
麻沸散的發明,是外科醫學上一項劃時代的貢獻,遠遠走在了世界的前麵。曆史上,歐洲人進行手術,用的是放血麻醉法,即把病人的血放掉,血放多了,人就暈過去,再做手術。這種方法非常危險,病人多半死亡。直到1844年,美國的柯爾頓才發明用笑氣(一氧化氮)做麻醉藥,但效果也不理想。《後漢書·華佗傳》記載,華佗采用麻沸散進行全身麻醉這種方法,先後成功地施行了開腹切腸、剖腹取胎、切除腫瘤等大型的手術。其中治腸胃積聚等病使用麻沸散,給患者麻醉後施行腹部手術,是世界醫學史上應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比西方早1600多年。後來西醫中常用的全身麻醉藥乙醚,是1848年由美國人莫爾頓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