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漢藏兩族聯係密切,醫學交流頻繁,藏族人民在吸取漢族和印度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藏民族特色的藏醫學體係。公元8世紀左右,著名的藏族醫學家宇陀·元丹貢布編成的《四部醫典》(藏名《居悉》)是藏醫學的經典著作,奠定了藏醫學的基礎。《四部醫典》在國內外都有很大影響,它傳人蒙古族地區後,蒙古族人民結合本民族的經驗,發展成蒙醫學。唐以後,藏醫學繼續發展,17世紀出現了包羅藏醫學全部內容的彩色掛圖,這是中國醫學史上的一大創舉。藏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醫藥學經驗,如用酥油止血和用青梨酒治療外傷等。藏族人民有天葬的習俗,經常解剖屍體,對人體生理解剖學有著比漢族更為深刻的認識。藏藥原料大部分來自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具有藥力強、純淨、無汙染的特點,是純天然藥物,藏藥製造也具有很多獨特的方法。藏醫藥研究人員經過多年的悉心研究,運用高新技術手段對傳統藏藥進行了深度開發和現代化劑型製造,找到了一條將傳統炮製加工與現代化機械加工相結合的製藥方法。
藏醫是醫學,更是一種文化,是在藏文化背景下發展形成的醫學體係,是一種在世界傳統醫學中擁有獨特位置的地域文化,是傳統的、經驗的、整體的生命科學文化和生存文化。我國政府一貫重視對包括藏醫藥在內的藏文化的保護與弘揚,製定了“挖掘、整理、總結、提高”的方針,積極發展藏醫藏藥事業。
農業
刀耕火種
原始社會的火耕是我國最早的農業耕作技術。這一耕作方式的發明,翻開了先民利用土地開展農業生產的嶄新一頁。
《淮南子·本經訓》記載的“焚林而田”,以及人們常說的“刀耕火種”,即是火耕法。實行火耕,就是先用石斧等砍倒樹木,待樹木幹枯後放火焚燒,這樣便開辟出大片土地,而樹木燃燒過的灰燼又成了增強土壤肥力的肥料。經過焚燒的土壤比較疏鬆,不用中耕,用尖木棒等工具即可掘地播種。不過,火耕的結果是使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幾年就要丟荒另辟新耕地。
以後,這種耕作技術逐步被鋤耕或D5(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像現在的鍬)耕所代替。鋤耕或D5耕翻地能疏鬆和改良土壤結構,擴大耕地麵積,延長土地使用年限,提高農作物產量,又可以實行定期休耕,從而使人類的定居生活成為可能,推動了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家畜閹割術
閹割技術的發明對於動物的馴養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閹割,也稱“去勢”。家畜閹割術就是摘除或破壞動物卵巢或睾丸的手術。夏商周時期,獸醫學上的最大成就莫過於閹割術的出現。大概早期的家畜雖已馴化,但還保留了一些原始的野性,經過閹割之後,野性受到一定的限製,這對於家畜的圈養大有裨益。
漢代閹割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漢代以前去勢用火騸法,就是用燒紅的烙鐵烙斷血管,摘除辜九。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止血可靠,缺點是使組織形成燒傷性壞死,創口長期不易愈合,影響使役。漢代出現水騸法,水騸法則是按壓精索,前後反複撚搓,一方麵壓迫止血,一方麵使精索從最細處自行斷裂。
一般說來,去勢主要是針對雄性家畜而言,而目前在我國民間流行閹豬,還包括小母豬卵巢(俗稱“桃花”)摘除。這種閹割術,手術簡便,安全可靠,久已聞名於世,而據有關專家的研究,這種技術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中,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
複種輪作
我國很早就開辟了提高單位麵積產量和擴大耕地麵積這樣兩條發展農業的途徑,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複種與輪作。
我國最早實行複種輪作是在戰國時期。當時,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部分地區改變了一年一熟製,把冬麥和一些春種或夏種的作物搭配起來,采取適當的技術措施,在一年或幾年之內,增加種植和收獲的次數。《管子·治國》記載,當時“嵩山(今河南登封)之東,河(黃河)汝(汝水)之間”,已經能夠“四種而五獲”(四年五熟)。《荀子·富國》記載,當時黃河流域有的地方,可以“一歲而再獲之”(一年兩熟)。
西漢時期,漢武帝以趙過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改大片土地的休耕輪種為同一塊土地中小塊輪番耕種,從而改原始的粗耕農業為精耕農業,使土地單位麵積產量大增。東漢年間,政府又在代田法的基礎上,推行了“區田法”,該法縮小了代田法的經營範圍,以高度集約的方法使大田種植園田化。
在此基礎上,人們綜合而又辯證地運用土、肥、水等因素,更進一步運用複種、輪作、間作、混作、套作等措施,使作物生產逐漸朝著人們所希望的方向發展,並形成了“一歲數熟”,從而開辟了以複種技術爭取全年總產量增加的第三條途徑。這是我國農業生產技術發展上的主要特色。
複種輪作的耕作技術,在後世的農業生產中不斷得到發展和提高,漢代的《異物誌》、東漢著名的經學家鄭玄注釋的《周禮》中都有記載。北魏的《齊民要術》對複種輪作的認識已經比較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