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中國古代科技史(5)(1 / 3)

暖種在於促使蠶種孵化。長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區,常用下列兩種暖種方法:一種是室內人工加溫;另一種是用太陽的光熱暖種。明清時代江浙蠶農大多利用人的體溫暖種。這幾種方法各有利弊。

蠶卵經過暖種後孵化成蟻蠶。為了收集蠶蟻,古人先是想到用獲做成掃帚掃蠶蟻,後來發現“用獲掃則傷蠶”,進而改用毛掃,但還存在傷蠶的問題,於是古人又想到了用桑葉招引的“桑收法”。而元代北方農家則多用桃杖翻轉敲打的辦法,就是把蠶種紙翻轉,用桃杖在紙背輕輕敲打,蟻蠶受震,便從蠶種紙上掉落下來,這種收蟻方法,現稱打落法。

收蟻之後,便要喂蠶。喂蠶是養蠶的關鍵。在蠶的一生中,什麼時候該多喂幾次桑?什麼時候可以少喂幾次?每次給桑份量多少?都有講究。古人發現,蠶的食欲和它的體色變化有關。給桑可根據蠶體色變化,來決定給桑的時間和分量。如,蠶體色自黃而自變化的時期,正是眠起以後蠶體柔軟,消化器官虛弱,食欲尚不旺盛的階段,所以這時期應該“宜細細飼之”,這樣的給桑方法符合蠶體生理要求。古人還根據蠶頭部顏色的變化來判斷蠶的眠起和進食。

隨著蠶體的生長,需要除沙和分箔,以利於蠶體的健康。除沙和分箔往往是結合進行的。古代除沙的方法主要有:徒手除沙法、網除法和糠除法。古代北方農家在桑蠶頭眠後即將一張蠶箔上飼養的蟻蠶分為2箔,二齡盛食期分為3箔,三眠起身分為6箔,三齡盛食期分為12箔,三眠起身分為25箔,四齡盛食期分為30箔。

家蠶經三眠或四眠之後,最後趨於老熟。同一箔的蠶往往眠起不齊,因此也很難全部同時老熟。對於老熟參差不齊的蠶,最好是先熟的蠶先上蔟,後熟的蠶後上蔟。對於不能同時老熟的蠶上蔟,清代《廣蠶桑說》記載的方法是:當箔中發現有少量熟蠶時,便薄薄鋪上一層桑葉,未熟的蠶必然食葉如常,熟蠶則不吃葉,但爬到葉麵上,昂首若有所求,此時隨手揀出,送上蠶蔟。以後熟蠶漸漸增多,多到揀不勝揀時,就用柳枝擱在桑葉層上,待熟蠶爬上柳枝,然後提出,把爬在柳枝上的蠶送上蠶蔟。這種方法被稱為“誘蠶法”。

明清時期,蠶桑主產區嘉湖地區,在熟蠶上蔟結繭時,蔟下用炭火加溫,以使“成繭速而繅絲易”。蔟下加溫,絲從蠶口中吐出即幹,即所謂“出口幹”,這樣的絲品質亦較好,深受當時人們的好評。

茶樹栽培和茶葉加工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是茶的故鄉。我們的祖先不僅在世界上最先發現了茶的功效,也最早發明了茶葉加工技術和把茶樹馴化培育為一種重要的栽培作物。

中國南方是野生茶樹種的故鄉。根據《茶經》記載,茶是南方的優良樹種之一,在巴山、峽川一帶有兩人合抱的大茶樹。早在神農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開始了茶的食用。有關古籍記載,四川巴蜀一帶是最早的茶葉產區。這裏在周代統治時期,即已將茶葉作為貢品,而在漢代的時候,這裏已經出現了茶葉買賣市場。

到了唐代,茶葉生產、茶葉加工和飲茶習俗已相當普及,茶葉產區也由原來的西南一隅,擴展到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陸羽《茶經》按照當時的行政區劃,劃分為八大茶葉產區,人們對於茶葉的性理、生態也有了較深的認識。

唐末五代韓鄂著的《四時纂要》一書中就有茶樹直播法栽培技術的詳細記載。明清時期開始采用移栽法,還采用了無性繁殖的壓茶法。明代中期以後,有些地方種茶,就由單一的叢直播發展為開始采用育苗移栽了。育苗移栽也是有性繁殖,有性繁殖容易產生種性退化,所以,自清以後,隨著我國出口貿易對良種和名優茶葉的需要,茶樹的無性繁殖,在一些地方和有的茶樹品種上,開始得到了重視和推廣。茶樹栽培技術的提高,為茶葉的普及做出了重大貢獻。

茶樹種植的普及,促進了茶葉栽培技術的提高,與此同時,茶葉加工和飲用的方法也發生了一些改變。最初茶葉的服用方法是將采集來的野生茶葉放入水中煮沸後,連葉帶水一同食用,就像吃蔬菜一樣。到了唐代出現了餅茶。餅茶是采來茶葉後,先放人甑中蒸,再用石臼、木杵搗,拍打成餅,焙幹後,用獲(蘆葦)和蔑(竹條、竹片)穿起來封存。唐代還出現了一種新的茶葉加工方法,即散茶法,將茶葉微蒸之後,攤晾,用手揉撚、烘幹,隨時衝泡飲用。這種方法也就是今天最流行的方法。

王禎《農書》

王禎《農書》是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著作,它上續《齊民要術》,總結前人的經驗,補充了大量實地考察的結果,是綜合了黃河流域旱田耕作和江南水田耕作兩方麵生產經驗而寫成的大型農書。全書37集,136000字,基本內容分為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譜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述農業史與主要農耕技術,係統討論了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還廣泛涉及林、牧、副、漁的各項技術和經驗,基本上是一部《農業總論》;第二部分敘述各種糧食、蔬菜、瓜果與林木作物的栽培、起源、性能和管理;第三部分繪製各種農具與農業機械圖281幅,介紹了農業生產工具和農業機械的構造和製造方法,這一部分占據了全書的大部分篇幅,也是最寶貴的部分,因為它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農具實物形象,連有些當時已失傳的古代機械也經反複試製恢複原型,具有極高的科學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