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的所有抵抗和掙紮都變成了徒勞,特別在當前這種被困破城而又待援無望的情況下。當蘇軍發起進攻並逐步縮小了合圍圈時,也就是戰鬥到第14天之後的時候,保盧斯向希特勒和德軍統帥部發出了一紙報告,其中說:“潰敗已經不可避免。我請求立即允許投降,以挽救殘部生命。”但是,他的請求沒被批準。而沒有希特勒的批準,他保盧斯也好,別的其他軍官也好,誰敢投降呢?
這樣,保盧斯和他麾下的將士們(這時已經不到10萬人,蘇軍有25萬之眾)便不得不躲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廢墟和瓦礫之中。冬日漫天的風雪也與他們作對,士兵們有的幹脆放下了武器,他們用凍結的雪塊艱難地積起道道雪牆。盡管如此,他們也被凍得一個個神誌麻木地蜷縮在地上。至於吃的,開始還有麵包,但定量是每天每人一片;15個士兵能分到1公斤土豆。而飲水的唯一來源是融化積雪。羅馬尼亞騎兵師所存不多的馬匹,到頭來竟被他們宰食一空。再到後來,他們不得不在廢墟中捕捉狗貓和烏鴉來填充肚子。
1月30日,保盧斯成了蘇軍的俘虜。兩天後,英勇的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了。
3.大本營代表
1943年,元旦剛過,斯大林的新命令到了。華西列夫斯基動身去沃羅涅日方麵軍司令部。在那裏,他仍以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代表的身份,負責準備與實施計劃在頓河上遊地區展開的一次新的進攻戰役。參加這次戰役的,主要是沃羅涅日方麵軍、勃良斯克方麵軍和西南方麵軍。組織協調這三個方麵軍的協同行動,保障新的進攻戰役的勝利完成,則是他的主要工作。
1943年2月1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發布了授予他“蘇聯元帥”這一最高軍銜的決定。
2月19日,華西列夫斯基突然接到斯大林的命令,要他立即趕回莫斯科。當天,華西列夫斯基便風塵仆仆地趕回。見到斯大林後,他被告知說,大本營決定立即在莫斯科中央方向發起一次旨在消滅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主力,並把戰線向西大大推進的重大戰役。他的任務是,在這次戰役中負責領導和協調西方方麵軍左翼部隊以及勃良斯克方麵軍、中央方麵軍(即由原頓河方麵軍改稱而來)、沃羅涅日方麵軍的作戰行動。
華西列夫斯基還清楚地記得,在1月底2月初,斯大林曾為此征求過他的意見,同時也與很多方麵軍首長商量過。但那時還隻是初步醞釀,想不到這麼快就要實施了。他沒有多說什麼,隻是表示服從最高統帥部的安排和調遣。
領受這項新使命後,華西列夫斯基又回到了沃羅涅日方麵軍司令部的所在地。就在蘇聯紅軍建軍節(2月23日)剛剛過後,蘇德戰場南部戰線的情況發生了出人意料的變化:希特勒法西斯軍隊正以一個新組建的集團軍群向蘇軍發起迅猛的進攻。最先遭到德軍攻擊的部隊正是瓦圖京所部西南方麵軍,他們這時剛好發動經最高統帥批準的“躍進”戰役而推進到了第聶伯河附近地域。隨後,由於敵我力量對比十分懸殊,西南方麵軍開始了不得已的快速後撤。
然而,就像連鎖反應一樣,西南方麵軍右翼部隊的迅速後撤給沃羅涅日方麵軍的左翼帶來了嚴重的威脅。這樣,先此返回大本營參加西線進攻戰役計劃編製工作的華西列夫斯基又被派回了沃羅涅日方麵軍,以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進一步危局。這時,時間恰在3月初。
果然,3月7日,德軍開始了第二次大規模進攻。沃羅涅日方麵軍左翼部隊經過頑強英勇的抵抗,防線還是被敵軍突破了,最後也不得不向哈爾科夫退卻。至3月15日,由於德軍不斷投入新的兵力和兵器,沃羅涅日方麵軍卻得不到有力的援軍支持,它隻好放棄了哈爾科夫。到3月18日,他們又丟掉了別爾哥羅德,一直退到了庫爾斯克南麵的奧博揚地域。
3月19日,副最高統帥朱可夫也被派到了這裏,他與華西列夫斯基及各方麵軍首長經過研究部署,終於在沿北頓涅茨河,經戈斯季謝沃—貝科夫卡—德米特裏耶夫卡—紅亞魯加克拉斯諾波裏耶一線建立起了牢固的防禦正麵。
3月22日,華西列夫斯基奉命回到了大本營。他的任務就是與斯大林、朱可夫具體策劃庫爾期克會戰的舉措。
從3月底到4月初,華西列夫斯基帶著初步方案在國防委員會和大本營討論了多次。他整天奔波於國防委員會—大本營—總參謀部之間,詳細地審聽每個參與討論和決策的人的各種意見。在這些意見中,有的同意總參謀部關於組織有計劃防禦的主張,有的則認為應該先敵發起進攻,通過強大的突擊進攻來直接消滅敵人。對所有這些意見,斯大林當時隻是聽,並未作出明確支持哪一方的表態。
與此同時,華西列夫斯基還用電話與正在沃羅涅日方麵軍前線的副最高統帥朱可夫就這一問題做了廣泛的討論。4月8日,朱可夫向最高統帥斯大林提交了一份詳細的分析報告。該報告對敵軍近期活動做了有根據的判斷,其中也敘述了他對庫爾斯克弧形地帶行動計劃的一些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