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華西列夫斯基(6)(1 / 3)

果然不出所料,在此間獲得的大量情報表明,敵軍正在沿麥麥列河地域建立強大防禦,那裏已集中了7個步兵師,而且還有一個軍隊集團集結在裏加以南的森林中,看樣子可能是要從北麵突擊進攻米塔瓦(葉爾加瓦)。同時,偵察部隊還發現,在夏烏裏亞以西地域還有大批敵軍正在集結。據此,華西列夫斯基判斷,敵人可能要從上述兩個方向拔出蘇軍打在裏加灣方麵的楔子。於是,華西列夫斯基與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首長經過商量,並向最高統帥部請準,在這兩個重要方向上布置了強大的防禦措施,其中還安排了近衛機械化第3軍的反突擊行動。

8月16日,德軍的突擊行動果然開始了。敵軍同時以6個坦克師和1個摩托化師、兩個坦克旅的強大兵力展開反攻,其中反攻的重點在米塔瓦附近。結果,敵人在夏烏裏亞附近的突擊被擊退,而米塔瓦地域的突擊卻大得其手。雖然遇到英勇頑強的激烈抵抗,德軍最後還是堵住了所謂的“缺口”地帶,從而獲得了一條寬約50公裏、長達1000公裏的防禦地帶,在它的南端,則經過日穆季直接可達東普魯士邊界。這是德軍在8月下半月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取得的最大戰果。

此次作戰,應該說是具有決定意義的,華西列夫斯基對這一點十分清楚。因此在準備實施戰役計劃時,他格外細心,也嚴格要求各方麵軍部隊。9月11日,天公不作美,整個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忽然下起了暴風雪。雖然氣溫還沒有明顯變冷,但雪粒和8級以上的大風也給人們的行動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盡管如此,華西列夫斯基還是堅持在進攻前逐個方麵軍和集團軍地檢查了一遍各部隊。直到13日下午,他才風塵仆仆地從波羅的海沿岸第3方麵軍趕回他設在第1方麵軍的指揮所。

14日晨,整個波羅的海沿岸的3個方麵軍在暴風雪的呼嘯裏同時對德軍發起了進攻。17日,列寧格勒方麵軍也轉入了進攻。一開始,德軍沒有想到蘇軍會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實施突擊。當猛烈的炮火傾瀉過來以及隨後的坦克群衝到防禦前沿時,德軍次要方向的陣地立時大亂,傷亡損失十分嚴重。但隨後在第二天或第三天,就出現了有組織的抵抗。經過一周多的殘酷戰鬥,蘇軍才推進了80公裏,有些地段也就是60公裏左右。

然而,在裏加主要方向上,敵軍在當天下午就穩住了戰線。從第二天開始,德軍曾數次組織反突擊行動,戰鬥極為激烈。17日上午,敵軍以兩個坦克師和一個摩托化師的強大兵力,向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所屬的近衛第6集團軍正麵實施了猛烈的反突擊。近2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向該集團軍的兩個步兵師結合部猛衝。由於反坦克武器的缺少和後援坦克部隊沒有到達,該部敵軍曾一度突破蘇軍防線達四五公裏。隻是在晚上,華西列夫斯基派去的坦克第1和第19軍趕到才製止住了敵人的前進。第二天,當敵人再度發起進攻時,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也插向了這個方向。這樣,敵人的反突擊被擊敗了。然而,此後,德軍憑借深溝塹壕和堅固的築壘配係,仍在拚死抵抗,致使蘇軍在這一主要方向上隻能一口一口地咬著敵人的防禦緩慢地向前推進。

恰在這時,大本營給華西列夫斯基和巴格拉米揚送來了敵軍的最新情報。稍後,方麵軍偵察部隊也印證了這一情報的準確性。這些情報說,在克萊彼達州的德國坦克第3集團軍地段上,敵人的兵力總數不超過8個師,其餘的都被派往米塔瓦(葉爾加瓦)附近去營救那裏的“北部”集團軍群去了。而且,種種跡象表明,敵軍力圖用一切辦法保住其“北部”集團軍群與東普魯士的聯係通道,以便在必要時將其部隊全部撤離波羅的海沿岸地區。

說什麼也不能讓這部分敵軍跑了。否則,這曠日持久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作戰豈不要功敗垂成?這是當時華西列夫斯基冒出來的第一個念頭。他與巴格拉米揚反複分析,權衡輕重,最後一致認定:寧可暫時放下裏加附近的戰役計劃,也要先在南部海岸的麥麥爾首先堵住德軍“北部”集團軍群的退路。這樣,還正可以利用該地區敵坦克第3集團軍的暫時弱勢。

9月22日,華西列夫斯基立即把這一想法用電話告訴了斯大林,並要求大本營給他一定的戰役準備時間。沒想到,斯大林聽了立即很高興地表示讚同。

9月24日,最高統帥部正式訓令到達,要求把進行這一戰役的任務全部交給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幾天後,斯大林又打電話給華西列夫斯基和巴格拉米揚說,經他再三考慮,這一任務應以波羅的海沿岸第1和第2兩個方麵軍來協力完成。此外,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的第39集團軍也應加入,它的任務是沿涅曼河進攻,以協助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的行動。電話中,斯大林還批準了華西列夫斯基和巴格拉米揚提出的於10月5日發起戰役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