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5月22日發出命令,要求中國遠征軍迅速攻占滇西的滕衝、龍陵等日軍據點,與駐印軍在緬北會師。為此,衛立煌命令第20集團軍為右集團軍,按照原定計劃向滕內政擊;第11集團軍為左集團軍,向龍陵攻擊,並要求各部隊加快進攻節奏。
6月9日,日軍向馬麵關、橋頭陣地進行反攻,突破了第198師的陣地。第54軍得知這一信息,立即命令第36師主力向橋頭的日軍發起攻擊,把日軍擊退。不久,另一支增援部隊第11集團軍第2軍預備第二師也奉命趕到,使中國遠征軍的力量大增。
6月14日,中國遠征軍第198師、第36師、預備第2師密切配合,終於攻克了北齋公房這個日軍據點。
在高黎貢山,中國遠征軍經過一個多月的苦戰,至6月21日,北路第54軍殲滅日軍第56師團第148旅團1部,攻克茶房、馬麵關、北齋公房後,進占瓦甸。南路第53軍擊潰日軍第48旅團一部,攻克大塘子、南齋公房、江直街後,直接威脅滇西戰略要地滕衝。
至此,中國遠征軍2個集團軍16萬人,在衛立煌的指揮下,全部成功地渡過怒江天塹,在怒江西岸日軍林立的據點中奪占了眾多陣地,站穩了腳跟,挫敵鋒芒,取得了滇西反攻作戰的第一步勝利,完成了初期反攻任務,戰績震驚中外。
盟軍高度評價中國遠征軍的渡江作戰,他們認為,“中國軍隊強渡怒江出擊,是東南亞過去一周內盟軍作戰的重要新聞”。美國《時代》雜誌對遠征軍的抗戰事跡進行專題評論,封麵上刊登了衛立煌攜軍騎馬的照片,醒目的標題是“常勝將軍衛立煌”。
鬆山雄峙於怒江西岸,惠通橋以西的叢山中,滕衝與龍陵兩大據點之間,東距惠通橋20多公裏,西到龍陵50多公裏,南為陰登山,北為黃土坡,中間為鬆山主峰,是日軍在滇西的四大據點之一。鬆山周圍山勢綿亙,地形險峻,滇緬公路蜿蜒盤繞峽穀之中,被盟軍喻為“東方的直布羅陀”。鬆山據點自身堅固,與龍陵、滕衝互為犄角。
日軍第56師團第113旅團3000多人駐守鬆山,這些日本鬼子侵占鬆山兩年多來,遍山修築工事,設置明碉暗堡,堡壘分設三層,上層用作觀察與射擊,中層用作寢室或射擊,下層用作掩體和存放彈藥的倉庫。日軍還配置了水電設施,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是滇緬會戰中最難攻破的一個日軍據點。鬆山不克,遠征軍無法奪取龍陵,滇緬公路就無法暢通。
衛立煌看到,鬆山這個據點分隔了遠征軍左右2個集團軍之間的聯係,隻有奪取鬆山,才能掃除遠征軍繼續西進的障礙。因此,衛立煌對鬆山攻堅戰特別關心。
第20集團軍第8軍渡過怒江後,接替了新編第28師的作戰任務。7月下旬,第8軍在軍長何紹周的指揮下,連續五次向鬆山發起攻擊,攻克了鬆山的外圍工事,但是,當部隊攻至鬆山的核心工事附近時,受到日軍的堅決阻擊,遠征軍久攻不下。
遠征軍滇西反攻,第一塊“骨頭”就沒有啃下來,蔣介石極為不滿。蔣介石看到,滇西的日軍據點不拔除,滇緬公路就難以暢通,中國軍隊的補給就更困難了。為此,蔣介石不顧滇西戰場的情況,嚴厲命令第8軍必須於9月上旬收複鬆山,一旦貽誤戰機,第8軍軍長、師長、團長都將受到軍法處置。
衛立煌司令長官為奪取鬆山據點費盡心機,他親自到第8軍的指揮所,指揮將士們逼近日軍,采用坑道作業和連續炮擊相結合的戰術,攻克了鬆山。
在圍攻鬆山的重要時刻,第8軍軍長何紹周從馬上跌下來,被迫送到昆明治療。副軍長李彌接替軍長何紹周指揮。李彌是雲南滕衝人,1925年秋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後先後擔任軍官教育團排長、第22軍第2團營長、第59師第350團團長、第5師副師長等職務,率部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和昆侖關會戰。1940年5月升任第8軍榮譽第1師師長。李彌同日軍作戰多年,對滇西的地形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