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輕敵的英“Z”艦隊自投羅網
馬來亞也叫西馬來西亞,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位於東南亞馬來半島的南部,東臨南海,北臨泰國,西南隔馬六甲海峽與東印度群島(現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相望,控製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主要航道——馬六甲海峽,是南下東印度群島、北上緬甸的跳板,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早在1921年日英同盟將要壽終正寢時,英國決定在新加坡建立一個海軍基地,並把這個海軍基地作為英國在遠東太平洋地區進行軍事部署的總根據地。
新加坡原為馬來亞的一部分,位於馬來半島的最南端,地處馬六甲海峽的入口處,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海空交通中心。
1937年,日本全麵掀起對華戰爭,日英、日美關係急劇惡化,英國開始逐漸認識到由艦隊承擔遠東地區主要作戰任務的必要性。1938年末,英美兩國開始協商在太平洋地區的聯合作戰計劃,並在基本方針中第一次明確提出艦隊派駐計劃:“一旦對日戰爭爆發,英國向新加坡派遣艦隊,美國向夏威夷集結艦隊,以實施作戰。”然而,希特勒於1939年9月1日發動閃擊波蘭的戰爭,英法於9月3日不得不向德國宣戰,英國海軍隨之被調往歐洲,就很難再抽調軍艦派往新加坡方向了。
1941年8月9日,英國首相丘吉爾與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加拿大紐芬蘭舉行會談,丘吉爾答應了羅斯福的請求:向東方派遣至少有一艘新式快速戰列艦在內的艦隊,以遏製日本的侵略行動。
1941年10月底,倫敦的城市建築和街道上已披上了一層薄薄的雪衣,到處是一派灰白色的陰鬱景象。此時此刻,正在為遠東太平洋上的日本軍隊屢次侵犯英國利益而深感不安的丘吉爾的心情則更加憂鬱。麵對強大的德國,他已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了。可眼下,為了遏製日本的侵略擴張,迫使他不得不從已十分緊張的海軍兵力中像擠牙膏似地擠出一部分,開赴遠東戰場。經反複考慮,丘吉爾最後決定組成以前皇家海軍參謀部副參謀長、海軍少將托姆·菲利普斯爵士為司令的新遠東艦隊,代號為“Z”艦隊。
這支遠東艦隊的主力陣容包括:英國海軍引以為豪的號稱“不沉戰艦”的最新式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快速舊式戰列巡洋艦“反擊”號,航空母艦“無畏”號,驅逐艦“厄勒克特拉”號、“快車”號、“朱庇特”號、“遭遇”號等。
但英國人低估了日本人的力量,認為隻要派上幾艘大型戰艦,就能把日本人嚇跑。因此,丘吉爾派艦隊的主要目的不是去作戰,而是去向日本人顯示實力。新任艦隊司令菲利普斯少將時年53歲,身材矮小,在同級與下屬中素有“大拇指湯姆”的綽號。他於1903年參加英國皇家海軍,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參謀軍官,並且參與製定過許多成功的海上作戰計劃,但直接進行海上作戰指揮尚屬首次。另外,此人性格比較固執、保守,還是個十足的“大炮巨艦主義”者,他根本不相信小小的飛機能對巨大的戰艦造成什麼危害。所以,當他的艦隊中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艦“無畏”號在西印度洋觸礁後,他幹脆讓它返回本土,自己僅帶著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反擊”號和另外4艘驅逐艦開往遠東,在新加坡駐紮下來。
對於“Z”艦隊的到來,日本海軍早有準備。就在珍珠港內密集的炸彈下冰雹般地落在美戰列艦“亞利桑那”號和“田納西”號上時,一支日本艦隊運載著大量登陸部隊,正全速侵入馬來亞附近的暹羅灣。
12月8日清晨,正在新加坡港摩拳擦掌的大英帝國遠東艦隊司令、海軍少將菲利普斯爵士立即獲得了這一情報。於是,當夜幕降臨新加坡灣的時候,菲利普斯率領著他的兩艘巨艦和4艘護航驅逐艦組成的“Z”艦隊,浩浩蕩蕩地駛出到海灣北部去截擊日本艦隊,準備給日軍來一個下馬威。由於當時英國在新加坡的幾個機場已被日本人占領,所以“Z”艦隊隻能在沒有飛機掩護的情況下,在海上冒險航行。但菲利普斯將軍非常相信依靠奇襲、大炮和艦載高射炮的掩護,足以完成這一作戰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