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改革部隊的編製體製,以適應形勢變化。為適應作戰部隊大量減員、武器裝備嚴重短缺的實際情況,提高部隊的指揮效能和在困難條件下機動作戰的能力,作為應急措施,蘇軍總統帥部大本營於7月15日作出集團軍小型化的決定,即暫時撤銷軍(含機械化軍)一級建製,集團軍直轄5~6個師(原轄9~12師)。同時,對陸、空軍部隊實施縮編。根據7月29日確定的編製,各步兵師的名額壓縮30%,配備的火炮減少52%,汽車減少64%;騎兵師人數減至約3000人;坦克師縮編為坦克旅;反坦克炮兵撤旅改團;空軍師改3團製為2團製,各團的飛機數量也從60架減至30架(後為22架)。爾後,隨著兵力、兵器的增加和戰場形勢的變化,蘇軍對部隊的編製體製進行過多次調整。
第三,大力組建和有效運用戰略預備隊,作為扭轉戰局的“撒手鐧”。根據蘇聯國防委員會7月16日《關於國防人民委員部和海軍編練預備隊的決定》,8月成立了紅軍編練總部。在其統一組織和檢查督促下,蘇軍隱蔽編練了大量預備隊,源源不斷地開赴前線。“最高統帥部預備隊始終是出敵意外地從根本上改變戰役戰略形勢的主要手段”,它們在主要方向上集中地投入交戰,取得顯著戰果。此外,蘇軍從8月開始組建最高統帥部預備隊航空兵,以集中有限的空軍兵力應付急需。
第四,根據戰場實際,及時調整主要防禦方向。蘇軍發現對德軍的主突方向判斷有誤後,迅速將其主要防禦方向從原來的基輔方向調整到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方向,並將近80%從內地調來的部隊輸送到那裏。首先到達的部隊早在7月中旬就加入了斯摩棱斯克戰役。
第五,擯棄消極保守的一線式防禦,代之以縱深梯次配置的防禦體係,以增強防禦的穩固性。在西戰略方向,西德維納河、第聶伯河防線的主要防禦地帶剛被德軍突破,蘇軍總統帥部大本營即著手新建縱深梯次配置的防禦體係。7月14日和18日,它接連下令在西方麵軍後方分別組建後備方麵軍和莫紮伊斯克防線方麵軍,以便在西德維納河、第聶伯河防線以東至莫斯科前方建立2道新的防線。命令要求這兩個方麵軍,分別占領舊魯薩、奧斯塔什科夫、葉利尼亞、布良斯克一線和沃洛科拉姆斯克以西、莫紮伊斯克、卡盧加一線,迅速構築梯次配置的築壘工事。其中,莫紮伊斯克防線由3道防禦地帶組成,每道防禦地帶的間距為30~60公裏,其間還設有多道中間防禦陣地和斜切防禦陣地,防線的全縱深達120~139公裏。在西北和西南戰略方向,蘇軍也采取了類似措施,但規模較小。
第六,在以堅守防禦為主的前提下,輔之以可能的機動防禦。在防禦作戰中,注意“以我之機動對付敵人的機動”,適時集中兵力,向德軍發起反突擊,爭取變被動為主動。
第七,在加強地麵防禦的同時,大力提高對空防禦的能力。在短時間內,蘇軍的防空兵力和兵器得到明顯加強,防空體係的編成不斷有所改進,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等政治、經濟中心,軍工、能源基地和通信、交通樞紐受到有效掩護。
第八,加強敵後鬥爭,陷敵於兩線作戰。為有效配合蘇軍的正麵防禦,聯共(布)中央於1941年7月18日作出《關於在德軍後方組織鬥爭的決定》。1941年下半年,“18個地下州委、260多個地委、市委、區委和其他黨的機構”,在德軍占領區陸續組建“遊擊隊2000多支,總人數達9萬餘人”,並發動廣大群眾積極開展包括武裝鬥爭在內的各種抗德活動,陷德軍於腹背受敵和兩線作戰的困難境地。
第九,著眼戰爭全局,精心組織防禦。在各戰略方向,分別實施基輔、斯摩棱斯克和列寧格勒等大規模戰役和會戰,以頑強的抗擊和有效的反突擊遲滯和消耗進攻之敵,為爾後粉碎德軍的戰略進攻創造必要條件。
第十,積極展開外交活動,以共同對敵。在作好國內工作的同時,力爭英美等國支援,促進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以最大限度地孤立敵人和增強對德作戰的能力。
另外,在此期間,蘇聯在改善戰略指導,加速戰鬥動員,加強政治思想和搞好物質保障等方麵而采取了各項措施,這些措施在與德交戰的過程中,逐漸取得明顯成效,這為蘇軍戰略防禦方針的貫徹實施創造了有利條件。
4.蘇德交戰的幾個主要戰役
基輔戰役
基輔是蘇聯的第三大城市,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它位於第哥伯河與傑斯納河交彙處,陸路水路和航空四通八達,既是蘇聯西南地區的交通要塞,也是德軍奪取頓涅茨工業區和高加索油田的必經之路。7月5日,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以45個師和1個旅的兵力(另有匈牙利的3個旅和意大利的3個師陸續加入戰鬥),在第4航空隊支援下,從行進間突入蘇聯舊國界築壘地域,揭開了為期2個半月的基輔戰役的序幕。根據該集團軍群總司令龍德施泰特元帥6月30日的第2號指令,其所屬部隊應乘蘇軍立足未穩,從行進間突破蘇軍從沃倫斯基新城至德涅斯特河一線的築壘地域,繼而將蘇軍西南方麵軍左翼圍殲於文尼察周圍。為此,該集團軍群以第1裝甲集群和第6集團軍為主要突擊集團,從斯盧奇河中遊以西地區向日托米爾、別爾季切夫一線舊國界築壘地域實施突破,爾後視蘇軍西南方麵軍是否撤過第聶伯河,第1裝甲集群主力或繼續東進,或揮師南下;第17集團軍配屬斯洛伐克派遣軍,擔任輔助突擊,從茲布魯奇河一線向普羅斯庫羅夫、文尼察方向推進,以不間斷的進攻箝製當麵蘇軍的重兵集團;第11集團軍配屬羅馬尼亞派遣軍,擔任側後突擊,從普魯特河附近向東北方向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地域攻擊前進,繼而強渡德涅斯特河,前出文尼察地域,同第17集團軍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