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太平洋烽火驟起(2)(1 / 3)

1941年1月24日,美國海軍部長諾克斯致函陸軍部長史汀生,提出《夏威夷防禦問題》。他向史汀生建議:(1)陸軍部要最先考慮增加夏威夷的戰鬥機、高射炮及建立防空警報網;(2)為改善珍珠港的防衛,陸軍部要考慮使用阻塞氣球、煙幕及其他特殊裝置等問題;(3)要製定有關當地海軍和陸軍對敵機發動突然襲擊進行空戰、艦艇和陸地防空火力有效配合的統一作戰計劃;(4)同意瓦胡島的陸、海軍部隊為防禦敵機對珍珠港發動突然空襲而進行適當的聯防準備;(5)為了防禦突然空襲,隻要目前的動蕩形勢仍舊發展,瓦胡島陸、海軍部隊每周至少要舉行一次戰備聯合演習。2月7日,史汀生複函諾克斯:“完全同意立即進行最大限度的準備。我們要特別優先考慮做好珍珠港的防禦工作。”

盡管陸軍部長和海軍部長都考慮優先加強珍珠港的防禦,但實際上珍珠港的防禦十分薄弱:原定陸軍配備180架B-17飛機,實際上隻有12架;當地指揮官要求配備300架飛艇,實際上隻有50架;有6部移動雷達,但工作時間很短,3部固定雷達尚在安裝中。

1941年2月1日,美國海軍正式成立兩洋艦隊。海軍大西洋分遣隊改編為大西洋艦隊,歐內斯特·金海軍上將任司令;駐珍珠港艦隊改編為太平洋艦隊,赫斯本德·金梅爾海軍上將任司令,駐菲律賓的原遠東海軍部隊改稱為亞洲艦隊,托馬斯·哈特海軍上將任司令。2月15日,金梅爾上任不久,向艦隊發出警告:日本“在宣戰之前,也許會偷襲珍珠港的軍艦,潛艇偷襲航行在海上的艦隻。”2月18日,金梅爾又致函海軍作戰部長斯塔克:“我感到,對珍珠港的突然襲擊(潛艇、空中或結合的)是可能的,我們正在采取立即可行的步驟,以使這樣的襲擊引起的損害降至最小程度,並保證使進攻的敵人付出代價。”2月27日,金梅爾再次致函斯塔克,希望優先考慮供給擔任珍珠港防禦任務的陸軍以飛機和高射炮。

根據“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4~5月間,美國太平洋艦隊有3艘戰列艦、1艘航空母艦、5艘驅逐艦和3艘油船、3艘運輸艦奉命調往大西洋艦隊,以應付英國的危急形勢,太平洋艦隊受到一定削弱。

1941年7月26日,為了阻止日軍南進和加強菲律賓的防禦力量,已退役在菲律賓擔任軍事顧問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被重新召回,並被任命為新組建的遠東美軍總司令。到12月間,遠東美軍共有地麵部隊13萬餘人(其中美軍1.2萬人,菲律賓軍隊1.2萬人,民兵11萬人),飛機140餘架(包括B-17轟炸機及戰鬥機),駐菲律賓的美國海軍亞洲艦隊共有巡洋艦3艘、驅逐艦13艘、潛艇18艘、魚雷快艇6艘。

在日本侵占印度支那北部及南部之後,形勢急劇惡化,戰爭迫在眉睫,美國加緊戰備工作。11月14日,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向部隊發出命令,判斷敵人在宣戰之前會實施下列攻擊:(1)對停泊在珍珠港的艦船實施突然襲擊;(2)用潛艇突然襲擊在海上的艦船;(3)同時實施上述兩項攻擊。

此時,美國太平洋艦隊的3艘航空母艦都在珍珠港外執行任務。11月28日,美國海軍第8特遣隊(航空母艦“企業”號、重巡洋艦3艘、驅逐艦9艘)由珍珠港駛往威克島。12月4日,駛至威克島東200英裏處,12架F4F戰鬥機由航空母艦飛往威克島,爾後,“企業”號返航,預定12月7日7時30分(夏威夷時間)進入珍珠港航道。由於氣象原因,12月7日,“企業”號距珍珠港還有200英裏。12月5日,航空母艦“列克星頓”號載運海軍陸戰隊飛機去中途島。“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在本土休整。

日軍襲擊作戰的主要兵力是南雲忠一海軍中將指揮的艦艇突擊編隊。日軍為了一方麵避免因突擊編隊編成過大而暴露,另一方麵具備強大的突擊力,遂決定:以航空母艦6艘、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1艘、驅逐艦9艘、潛艇3艘和油船8艘編成突擊編隊。6艘航空母艦用於突擊的艦載機有104架水平轟炸機、135架俯衝轟炸機、40架魚雷機和81架戰鬥機。突擊飛機編成2個攻擊波,首先是攻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4艘航空母艦和8艘戰列艦,其次是攻擊機場和港口設施。此外,每艘航空母艦還留有1/3的戰鬥機在突擊編隊上空巡邏、警戒,以防美機的攻擊,另以第6艦隊27艘潛艇編成3個先遣隊、1個特別攻擊隊(包括5艘袖珍潛艇)和1個軍事要地偵察隊;先遣隊和軍事要地偵察隊在突擊前潛入珍珠港,在空中突擊的同時,以魚雷攻擊港內美軍艦船。

日軍為了確保襲擊珍珠港成功,戰前加緊訓練參戰部隊,對珍珠港不間斷地實施偵察,進行嚴格周密的組織準備,同時采取各種手段實施戰略欺騙和偽裝,隱蔽其襲擊珍珠港的作戰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