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西斯軍事同盟的建立
歐戰爆發後,日本阿部信行內閣發表聲明:“日本帝國不介入,專注於解決中國事變”。1939年9月13日,它又宣布“對外堅持自主立場,以應付複雜微妙的國際形勢”的外交方針,企圖擺脫對德國的依附,與英美保持協調的外交關係,以便最後解決“中國事變”。1940年1月16日開始執政的米內光政內閣,在執政初期基本上沿襲了阿部內閣的外交路線。
1940年4~6月,德軍閃擊北歐和西歐六國接連得手,令日本眼花繚亂,一度銷聲匿跡的締結三國同盟的呼聲在日本重新抬頭。日本政府認為,低地國家和法國敗降後,英國猶如風前殘燭,東南亞已成真空地帶,日本應乘機同德意結盟,首先擺脫中日戰爭的困境,進而推行其南進政策;另一方麵,德國在西線獲勝後,特別是它一旦打敗英國,就會強逼戰敗國割讓它們在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如果日本參加軸心同盟,德國也許會考慮其負有的義務,不致損害日本在該地區的利益。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國同盟合約》在柏林簽署後,德國外長裏賓特洛甫宣讀德國政府聲明。圖中前排右起:裏賓特洛甫、希特勒、齊亞諾、來棲三郎。6月19日,日本駐德大使來棲三郎通知德國外交部,正在羅馬訪問的日本外務省顧問佐藤尚武將去柏林訪問,裕仁天皇準備重新考慮他在一年前拒絕的關於建立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的建議。此時,德國正為自己在西線的勝利洋洋自得,而對日德結盟不感興趣。因此,對日本的提議冷淡地表示:“如果日本有可能向德國提供實質性的利益,如供應原料等,也許能達成一項協定。”7月8日,佐藤在會晤德國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時說,由於日本在遠東的行動轉移了英法美的注意力,使德國得以在西線順利取得勝利,希望兩國今後密切合作,排除美國幹涉歐洲事務,在歐洲建立德國的新秩序,在亞洲建立日本的新秩序。裏賓特洛甫則表示,三國同盟談判失敗就是由於日本對歐洲事務漠不關心,他不明白現在日本提出加強德日合作有何用意,暗示日本提出更具體的建議。
為此,日本外務省草擬了一份日德協定大綱:(1)德國承認包括印度支那和荷屬東印度在內的南洋地區為日本的勢力範圍,並支持日本在這一地區的霸權,幫助日本處理“中國事變”,給予日本與歐洲非集團通商的優惠待遇;(2)日本承認德國在歐洲和非洲的霸權,並協助德國迫使英國投降,給予德國與“大東亞”地區通商的優惠待遇;(3)德日兩國應共同維護同蘇聯的和平,但如其一國受到蘇聯的威脅,兩國應共同協商采取措施,如果其中一國與蘇聯開戰,另一國不得給予蘇聯援助;(4)德日兩國應共同合作來阻止美國幹涉歐洲和亞洲事務。
7月12日和16日,日本外務省和陸軍省、海軍省官員就上述草案進行了討論。與會者一致同意外務省擬訂的方針,通過《日德意提攜強化案》,提出日德意三國“在不參戰範圍內,實行最大限度的合作。”
在歐戰爆發前,米內身為海相曾極力反對與德國結盟。歐戰爆發後,米內內閣又奉行“自主外交”,後為形勢所迫,它對與德結盟的態度有所改變,但不很積極。米內內閣的謹慎態度遭到陸軍將領和其他激進派的強烈反對,他們要求與德意結成生死與共的堅強同盟,決意踢開米內內閣,建立一個能同軸心國密切合作的內閣。
1940年7月16日,陸相火田俊六上將經授意提出辭職,軍方則拒絕推薦繼任人,米內內閣被迫全體辭職。7月22日,法西斯分子近衛文再次組閣。米內內閣倒台後,與德意結盟談判的計劃未能付諸實施。
7月19日,近衛組閣前夕,在私宅荻窪莊與即將上任的陸相東條英機、海相吉田善吾、外相鬆岡洋右舉行會談,製定了新內閣的對外政策方針:“為適應世界形勢的巨變,迅速建設東亞新秩序,應加強日德意軸心,東西相互策應,以便執行各自的重要政策。”7月27日,日本大本營、政府聯席會議通過《適應世界形勢變化的時局處理綱要》,決定為“推進中國事變的處理”,解決南方問題,在對外政策上要“以德意為政策重點,特別要迅速加強同德意的政治上的團結。”7月30日,鬆岡洋右主持製定了《關於加強日德意合作的文件》,提出:如果德意要求軍事援助以對付英國,日本原則上表示同意,但使用武力的時間由日本自主決定;如果締約國一方有與美國開戰的危險,締約各方應就采取何種措施進行磋商。8月1日,鬆岡洋右和駐德大使來棲三郎還分別在東京和柏林試探了德國對“大東亞共榮圈”和日德意結盟的態度。
德國政府一改其冷淡態度,對鬆岡的建議做出積極反應。8月13日,裏賓特洛甫通過其遠東問題專家海因裏希·施塔默通知日本駐德大使,德國準備就加強德日同盟問題恢複談判。對此,德國有其自己的考慮:一方麵,法國敗降後,英國誓死不降,嚴詞拒絕希特勒的“和平建議”,德國麵臨長期作戰的危險,且美國不斷加強對英援助,對德參戰的可能性大增,德國希望借助與日本結盟向英國施壓,迫其就範,並牽製美國,阻止其參戰;另一方麵,自法國敗降和蘇聯向羅馬尼亞提出割讓比薩拉比亞與北布科維納地區的最後通牒以來,德蘇關係開始破裂,德國加快了侵蘇準備,它希望借助日本在遠東牽製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