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世界兩大聯盟的聯合(1)(3 / 3)

2.英美軍事聯盟的形成

歐戰爆發後,羅斯福總統宣布美國保持中立。1939年9月5日,他簽署了中立宣言,宣布禁止向交戰國輸出軍火和軍用物資。實際上,羅斯福政府既不相信美國能置身於戰爭之外,也不願真正恪守中立立場。美國決策者認識到,美洲已不是一片世外桃園,其他大陸的衝突或戰爭必定會波及美國,特別是大西洋如被敵對國家控製,對美國有百害而無一利。麵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從東西兩麵步步進逼,美國隨時有兩洋作戰的危險。一旦陷入兩線作戰。美國的海軍力量將無法單獨承擔西半球的防務,隻有英法兩國才能為美國提供有效支援。因此,美國決策階層有一個共識,即美國和西半球的安全有賴於英法的存在,援助英法符合美國的利益。事實上,羅斯福在9月3日的講話中也說得很清楚:“隻要有什麼地方的和平遭到破壞,全世界所有國家的和平都受到威脅。……空中傳來的每一句話,大洋中航行的每艘船,互相爭奪的每一個戰役,都會影響到美國的未來。……我不能要求每個美國人都在思想上也保持中立。即使是中立者,也有考慮事實的權力。即使是中立者,也不應要求他閉目塞聽和瞞昧天良。”於是,羅斯福政府在加強美國自身戰爭準備與防務的同時,積極爭取修改或取消1935年出台的、幾經修訂的中立法。

當德軍進攻勢如破竹,波軍不斷潰敗之時,美國輿論普遍認為,希特勒的下一個目標是法國和英國,但若沒有美國的援助,法英將麵臨滅頂之災,它們一旦戰敗,美國的安全就會受到直接威脅。因而,國會對中立法的態度發生了變化,讚成以“現購自運”(即現金購貨,運輸自理)為原則的議員不斷增加。但是,這並不表明修改中立法已是水到渠成,事實上修改中立法的阻力仍很大。美國輿論雖然普遍同情英法,大多數人讚成援助英法,但他們堅決反對任何可能使美國卷入戰爭的援助。

1939年9月,戰時第一次羅珀民意測驗顯示:2.5%的人主張立即加入英、法、波一邊參戰;37.5%的人主張不加入任何一方,完全置身戰爭之外,但在現購自運原則下可向任何一方出售物品;8.9%的人主張不參加戰爭,但向英、法、波提供物資及糧食,拒絕向德國運送任何物品;14·7%的人主張暫時不參戰,直到英法一方麵臨失敗的危險時才介入戰爭,但同時給英法一方提供糧食和物資援助;29.9%的人主張與交戰國不發生任何關係,甚至不在現購自運原則上進行貿易。孤立主義者掀起一場全國性廣播宣傳運動。參議員博拉指責廢除中立法就是幹涉;參議員範登堡則說,美國不可能成為一方的兵工廠而不成為另一方的攻擊目標。孤立主義集團領袖決定在國會辯論中堅持“投票讚成廢除中立就是投票讚成戰爭”的立場。

為對付孤立主義者的挑戰,打消公眾的懷疑和憂慮,羅斯福把兩黨精誠合作和使國家避免戰爭作為爭取修改中立法的基調。國會開會前一天,羅斯福邀請兩黨領袖以及1936年共和黨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蘭登和諾克斯參加白宮的一次會議,呼籲兩黨在緊急關頭精誠合作,一致行動,取消中立法。與會者同意取消禁運,實行“現購自運”,並不向交戰國提供貸款。

1939年9月21日,美國國會召開有關中立法問題的特別會議,羅斯福在發表演說時強調:“(中立法的)禁運條款對於美國的中立與安全,尤其是美國的和平有致命的威脅。……廢除禁運,美國或許比保持現行法律更能保持和平”,“現購自運”是“提供安全的積極做法”。幾天後,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皮特曼提出一項修正的中立法,規定取消禁運,實行現購自運原則,禁止美國船隻和美國公民進入總統指定的交戰區,禁止向交戰國提供貸款。國會經過近1個月的辯論,擁護修改中立法的一派戰勝了反對派。10月27日,參議院以163票對30票通過了皮特曼方案。11月2日,眾議院以243票對181票的多數通過這一方案。11月4日,羅斯福總統簽署這一法案,並發布使法案規定生效的必要公告修正的中立法取消了向交戰國輸出軍火的禁令,為美國援助英法開辟了道路。為使援助順利有效地進行,中立法修改後第三天便成立了由阿瑟·珀維斯領導的英國采購委員會。此後,法國也成立了由讓·F·布洛赫—萊內領導的采購代表團。12月6日,羅斯福下令成立由陸軍部、海軍部和財政部采購司的代表組成的聯絡委員會,由財政部長摩根索領導,幫助執行外國的采購計劃。在中立法修改前,為英法製造飛機和武器的美國廠商已根據對方原先的訂貨單進行生產。中立法修改後,便馬上恢複交貨,援助物資不斷運往英國。1939年12月,美國還向英國派出第一批專家,協助其裝配購買的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