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還未調整到大規模生產的程度,以及在“奇怪的戰爭”期間英法錯誤地認為戰爭會拖延3年之久,它們有充裕的時間加強自身的武裝力量,對美國的訂貨要求並不緊迫,因而在法國淪陷前,美國對英法援助的規模較小。1939年1月1日至1940年6月30日,英法訂購的飛機總計10800架,1940年頭4個月隻有104架運到英國,557架運往法國。
德軍攻占丹麥和挪威後,取得了從海上進攻英國的前哨陣地,英國麵臨入侵的嚴重威脅。溫斯頓·丘吉爾出任首相後,英國在對德國采取海上封鎖、空中轟炸、陸上顛覆等戰略的同時,把贏得戰爭的希望主要寄托在美國身上,因而把爭取美援和促使美國參戰作為重要的戰略目標。1940年5月25日,英國參謀長委員會在一份形勢評估報告中斷定,英國未來的希望在於“英國能夠依賴美國在經濟和財政上的全力支援,可能還要發展到美國參加到我方作戰”。為此,丘吉爾不斷向美國陳述英國的困境及英國戰敗對美國的災難性影響,以尋求美國的援助。他上台後第5天便致電羅斯福說,“我相信你會認識到,如果美國的意見和力量壓抑得過久,也許將會毫無作用。一個完全被征服的納粹化的歐洲很快就會出現在你眼前,這種壓力也許是我們承受不了的。我現在所要求的是,你宣布美國處於非交戰狀態,這即是說,美國除了不實際派遣武裝部隊參戰外,將盡一切力量支援我們。”丘吉爾要求的援助包括:提供40~50艘舊驅逐艦、數百架新式飛機、防空設備與彈藥、戰略原料,派遣艦隊訪問愛爾蘭港口,利用新加坡基地,以遏製德國和日本。6月4日,丘吉爾發表震動世界的演說,明確重申英國將戰鬥到底,並首次向美國發出求救呼籲。
德軍在歐洲的一個接一個的勝利,特別是對馬奇諾防線的突破,使羅斯福及其三軍參謀長認識到,“聯合王國和任何殘存的法國政權的生死存亡,取決於美國能為它們生產和輸送多少軍需物資了。”因此,羅斯福積極呼籲加強對英援助。但是,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有限,飛機、槍炮和軍火供應不足,無法大規模擴大對英法的援助。
此外,在援助英國問題上仍有不少反對者或懷疑者。孤立主義頑固派仍在叫喊歐洲戰事與美國無關;戰爭悲觀論者懾於納粹德國閃擊戰的空前威力,認為英法已無法挽救,若把武器送到英法,還不如留著保衛美國。在國內還未從物質和心理上做好參戰準備的情況下,已決定競選連任的羅斯福拒絕考慮丘吉爾關於宣布非交戰狀態的建議,並以政治上不合時宜和有礙美國“國防需要”為由,拒絕援助驅逐艦,但他保證,美國將盡力提供最新式飛機和其他軍用物資。羅斯福履行了自己的諾言,他繞過中立法的羈絆和國內輿論的關注,通過私人廠商把美國軍火庫中的武器幾乎全部賣給了英國。這些武器包括50萬支步槍、8.5萬挺機槍、2.5萬支自動步槍、數百門75毫米口徑火炮、2.1萬支左輪手槍以及一些彈藥。這些物資雖數量有限,質量不高,但對幾近彈盡糧絕的英國來說,卻是雪中送炭,鼓舞了英國軍民的鬥誌。
意大利的參戰使本來深陷困境的英法雪上加霜,為堅定英法的抗戰決心,羅斯福於1940年6月10日在夏洛茨維爾,向全世界宣布:“美國將舉國一致奉行兩項明確的、同時並舉的方針:我們將向抵抗暴力者提供我國的物質資源;同時,我們將統製和加速利用這些資源,使我們自己在美洲得到裝備和訓練以應付任何緊急事變和一切防務需要。”這表明,美國決心向抵抗軸心國家侵略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並願意作為它們的一個非交戰國盟友。丘吉爾對羅斯福的講話感到高興,並致函羅斯福說:“對我們來說,最重要不過的,就是要把你們為我們重新裝備的30或40艘舊驅逐艦拿到手。”
然而,法國敗降後,美國對英法獲勝的希望一落千丈,要求援助英法的人數大減。到6月末,僅有1/3的公眾認為英國將取勝,讚成擴大援助的人數在3周內減少了10%,甚至連美國軍方決策者也認為,向英國提供援助“將嚴重削弱我們目前的國防力量”。國會走得更遠,於6月28日決定禁止出售美國陸海軍物資,除非武裝部隊首腦宣布這些物資對美國防務不重要。
法國的敗降使英國麵臨直接入侵的威脅,丘吉爾迫切希望美國給予實質性的援助。7月31日,他對羅斯福說:“我們不能長期經受目前這樣的損失,如果我們得不到強有力的增援,則戰爭便將由於這個次要的而且容易彌補的因素(即舊驅逐艦)而遭到失敗。”他堅決要求美國立即向英國轉讓50~60艘舊驅逐艦,而不是以前所說的30~40艘。丘吉爾之所以多次強烈要求美國提供舊驅逐艦,是因為,一方麵英國艦隊在挪威海戰和敦刻爾克之戰中損失慘重,而英國在歐戰爆發時製定的造艦計劃要到1941年才能完成;另一方麵為防止德國入侵,英國領海需要大量輕型海上飛機,這也削弱了英國在大西洋為其艦隊護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