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網是一種用金屬製成的防雷設施,設置在大型軍艦的周圍或側旁,防護軍艦最大吃水線以下的艦舷。所以,即使魚雷投擲再精確,也隻能炸毀一段防雷網,而奈何不了戰列艦。為此,博伊德起用了剛剛秘密研製成功的磁性魚雷。這種魚雷不同於一般的觸發魚雷,它的引信裝有一個感應裝置。當魚雷從敵艦船底下通過時,感應裝置受艦船磁場的影響而動作,從而引爆火藥,使雷頭爆炸。艦船底部比兩舷的防護力差,易於損毀,因此,磁性魚雷的攻擊效果比觸發魚雷好得多。更主要的是,由於磁性魚雷不是直接觸及艦舷時爆炸,而是從艦下通過時爆炸,定深可以適當靠下。意大利防雷網的設置深度為8米左右,英軍可將磁性魚雷定深為10米。這樣一來,意大利人精心設置的防雷網就根本不起作用了。當然,對於這一切意大利海軍當局一無所知。
3.奇襲計劃“擱淺”
11月6日13時,坎寧安將軍乘坐戰列艦“沃斯派特”號,率領龐大的地中海艦隊從亞曆山大港起航,浩浩蕩蕩向西挺進。
坎寧安將軍站立在旗艦艦橋上,不時環視四周,臉上露出堅定而嚴肅的神情。他感到肩上好像壓上了千斤重擔,心裏暗自思忖:這次行動事關重大,可能使他成為在地中海上創造奇跡的人,但弄不好也可能成為永遠被恥笑的人。然而,個人的功過在史冊上究竟占多大分量倒是區區小事,重要的是,這一仗關係到大英帝國今後在地中海上的命運。
坎寧安將軍清醒地意識到,這次襲擊成功的關鍵是出敵不意。可做到這一點又談何容易!敵人在空中有飛機偵察,水上有潛艇出沒,英國艦隊的一舉一動都在意大利人的眼皮底下進行。在這種情況下,航空母艦要橫渡地中海駛抵離塔蘭托隻有180英裏的海域,而又不被發現,這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如果英軍的意圖過早地暴露,導致意大利艦隊出擊,那麼,整個襲擊計劃就會前功盡棄。
為了隱蔽企圖迷惑敵人,坎寧安專門組織了一個佯動編隊,代號8部隊,由3艘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組成。而且,在地中海艦隊出航前後,英國還加強了地中海東部南北之間的航運,同時出發的運輸船隊有4批,希望以此分散敵人的注意。可是,這樣一來會不會弄巧成拙呢?坎寧安心裏依然沒底兒。為預防萬一,他加強了偵察力量,並命令由2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組成的掩護群,隨時準備截擊離開基地的意大利艦隊。
令人慶幸的是,裏卡迪將軍的確不知道他已麵臨危險。他的職責就是基地防衛,至於遠海偵察,則由空軍負責。因此,裏卡迪將軍手中沒有一架飛機。墨索裏尼曾自負地斷言:意大利海軍不需要有自己的飛機,打起仗來海空兩軍可以協同配合。可他忘了,戰爭中多少次血的教訓已證明:再好的協同也代替不了統一的指揮!
裏卡迪得到空軍的通報說,他們已向可能威脅塔蘭托的海域派出了偵察機,但未得到敵情警報。
是的,沒有敵情警報,因為派出的偵察機1架也沒有回來。在這個關鍵問題上,意大利空軍向自己的海軍兄弟打了埋伏。11月6日至13日,曾有3架意大利偵察機接近過英國航母編隊,但未等它們判明企圖,就被“光輝”號上緊急起飛的戰鬥機擊落了。裏卡迪急盼的情報也隨之被埋進萬頃碧波之中。
在意大利海軍高級指揮部的作戰室裏,一張大幅軍用地圖上密密麻麻地標注著意方和英方艦船的位置。這裏是意大利海軍的指揮中樞。值日官在11月7日陸續收到偵察報告:英國地中海艦隊已駛離亞曆山大基地,正在向西航行。
於是,意大利艦隊司令坎普奧尼將軍通知塔蘭托的艦隊作好出航準備。可是,次日晨的空中偵察又否定了上述報告。坎普奧尼舉棋不定。下午,意方又發現一支運輸船隊駛往馬耳他,在這支船隊以南發現坎寧安的戰列艦正在向南航行。坎普奧尼命令9艘潛艇開往這一海域,並派出多艘魚雷快艇到馬耳他海峽巡邏。
與此同時,從西西裏機場起飛的25架轟炸機前往攻擊,但未能發現目標……一連幾天,紛壇雜亂、相互矛盾的情報充斥著作戰室,英國航母編隊所要去的東地中海反而被忽略了。
11月10日傍晚,坎寧安也收到一份偵察報告:大量軍艦停在塔蘭托港內,沒有絲毫離港的跡象,而且又有一艘戰列艦駛入港內。
坎寧安情不自禁地籲了一口氣,緊鎖的眉頭頓時舒展開來。
11月11日傍晚,淡淡的月亮剛剛從東方海平麵升起,“光輝’號航空母艦在4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的護衛下,悄悄出現在意大利東南250海裏的水域。丹尼斯·博伊德上校站在鋪有海圖的指揮台前、不時校正著航向。航向的箭頭所指,正是意大利海軍基地塔蘭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