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二十三日,平遙票商蔚豐厚北京分號經理李宏齡,執筆給山西晉中老家各票商總號的負責人寫了一封信。這封落款為“京都祁太平票幫”的公函,力陳票商已到生死存亡關頭,各家應及早合組銀行,外爭利權、內求自保。
在信的結尾處,李宏齡說:“或問開銀行後即可保票號不廢乎?不知正以票號不能久存,故立銀行以補救之,縱使票號盡廢,有銀行尚可延一線生機,否則同歸於盡而已。”焦慮之情溢於言表。
已替蔚豐厚服務了整整40個春秋的李宏齡,在花甲之年(時年61歲)仍決意為自己畢生珍愛卻頹勢漸現的票號事業奮力一搏。
冰凍三尺
清朝中葉,借助足跡遍及海內外的山西商人雄厚的財力,以存放款及異地彙兌為主的山西票商,迅速崛起,號稱“彙通天下”。地處西北內陸的祁縣、太穀、平遙三縣,著名票商總號雲集,儼然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
但兩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國門洞開,洋貨源源湧入,包括山西商人在內的華商主營的茶葉、絲織品等大宗貨物,受到國際市場競爭的衝擊,出口額急降。加上延續近20年的太平天國及撚軍起義(1851~1868年),以及對外的中法戰爭(1884年)、甲午戰爭(1893年)和庚子之役(1900年),戰火所及之處無不百業凋敝,以商業為根基的票商生意大受影響。1883年,著名徽商胡雪岩在與洋商的“生絲大戰”中失利,其經營的阜康票號受到拖累,各埠分號連鎖倒閉,一時震動國內商界,山西票商難免唇亡齒寒。
清廷的曆次巨額戰爭賠款,又多轉嫁於商人,尤其是號稱“海內最富”的晉商身上。如1843年,山西紳商向朝廷“捐輸”白銀200餘萬兩,1853年又“捐輸”白銀近160萬兩(占當時全國紳商“捐輸”總額的近40%)。僅此一項,已讓若幹山西票商不堪重負,走向中落。
在戰亂中,票商往往自身難保。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京城存放大量銀錢的20餘座“爐房”全被搶劫焚毀,另有202家當鋪多被搶空,損失白銀數百萬兩,僅10家得以保存。蔚豐厚北京分號(當時李宏齡尚未到任主理)急於避亂,匆忙間起運巨額現銀欲回平遙總號,還未出城門即遭劫,全行盡墨。
另一方麵的威脅,來自勢力日益坐大的在華外資銀行。
外資銀行來華之初,本土票號聲勢已經很大,在全國許多行省都設有分號,漢口、廣州、廈門、福州、營口等通商口岸的金融業,皆為票商所左右。即使是外國商人與中國各地之間的貿易款項來往、資金周轉,都要靠票號代為彙劃,外資銀行主要從事國外彙兌,兩家“河水不犯井水”。
19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外資銀行逐漸取代洋行在中國通商口岸金融市場的地位,主動吸收公私存款,對主要經營本埠銀錢借貸、急需資金周轉的國內錢莊,低息發放短期貸款,並兼營國內彙兌。這樣一來,“洋銀行”與“土票號”發生了直接競爭。
甲午戰爭之前,在華外資銀行共9家,其中英國6家,德、法和日本各1家,總分支行及代理處58個。甲午戰爭後,俄、美、荷蘭等國銀行紛紛加入戰團,至1913年,在華外資銀行達21家,分支機構125個,其總部彙聚的上海,取代山西“祁太平”成為中國新的金融中心。
晚清時咄咄逼人的外資銀行不僅加速蠶食票號存放款和彙兌業務,還逐漸操縱了彙劃時價,控製中國金融市場,並借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爆發於上海的幾次金融風潮,不斷打擊、削弱以山西票商為主力的本土金融機構。1883年的金融大恐慌,不僅導致胡雪岩的阜康票號破產,更使上海大錢莊數量從78家減少到10家,受累倒閉歇業的中小商號錢鋪,不下三四百家。
這就是李宏齡與在京“祁太平票幫”經理們聯名上書總號,呼籲從速轉型銀行業的時代大背景。
欲挽狂瀾
在那封緊急公函中,對其決意敦促總號主事者們從速采取行動的直接原因,李宏齡有詳細說明。
原來,清廷度支部(即原管理財政的戶部)不久前公布,今後凡具有銀行性質者,必須呈本驗資注冊,按照規例運作,否則不能再從事存款彙兌業務。此新政策本擬有三年過渡期,但京中各票商經理剛剛得悉,很可能六個月內就要照此辦理,票號若不及時應對,說不定一律得關門歇業了。
在京山西票號經理因此“焦灼萬分,彷徨無措,連日會商,自非結成團體,自辦銀行,不足以資抵製,不足以保利權”。他們向遠在山西老家的財東們力陳:“押款擔保等事,票號所不便為者,銀行皆照例為之……票號所不能享之權利,銀行獨能享之,生意可發達也。”
他們還集體擬定,合組的銀行應取名“晉省彙業銀行”,各家票號各出資本三五萬兩,設為有限公司,募集股本500萬兩,每股100兩。將來的計劃是,“除內地繁盛各處均占分莊外,可漸推及各國商埠,以保本國利權”。出身祁縣富商渠家、熟悉海內外商情、深孚眾望的渠本翹,獲公推出任這家新股份製銀行的經理。
心緒難平的李宏齡當日又以“京都平幫”的名義給平遙各票商總號主管寫了一封信,信中直言:“現在國家庶政維新,我等一意守舊,恐亦非自全之道,不待智者而知之也。”
李宏齡之所以抱怨有人“一意守舊”,事出有因。其實,過去數年,山西票商已錯失了轉營銀行的第一輪機遇。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臣袁世凱邀請山西票商加盟天津官銀號,遭票號老板們一致回絕。第二年,戶部尚書(即財政部長)鹿鍾霖奉旨組建大清戶部銀行,曾號召北京各票號入股,但山西票商總號卻明令“不僅不讓入股,人亦不準加入”。戶部多次相詢無果,隻好轉向江浙絲綢商人籌股。到了1908年,戶部銀行改組為大清銀行,人、財兩方麵都感到不足,兩次懇請山西票商協辦,又遭後者抵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