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商海風流一朝散(2 / 3)

山西總商會成立後,以“振興實業,獎勵工商業投資”為宗旨的,大力扶持個體及民族工商業者。到辛亥革命前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新式企業陸續遍布山西全省,主要工業企業由原先的16家增至近百家。其中,就有劉篤敬參股並執掌的保晉礦務公司、他集資約20萬銀元興辦的太原電燈公司(山西第一家電力企業,1909年成立),還有閻錫山親屬控製的晉華紡織公司(1919年成立),以及一大批麵粉廠、火柴廠和紡織廠。省內產業工人也由最初的數百人,激增到6萬餘人。

三朝風雨

在20世紀上半葉的時代大動蕩中,山西商會同仁並未置身事外,除積極參與“爭礦運動”外,1908年8月,包括不少商會人士在內的山西立憲派代表赴京請願,催促清廷盡快推行憲政。請願團征集了兩萬多人簽名,他們到達北京正陽門車站之日,在京山西籍官員驅車前往迎接,一時轟動京城。

入民國後,閻錫山治晉之時,曾多次到省內商會發表演講,鼓勵發展山西大商業。但他又以“投資公營實業”為名,支持自己的親信和部屬巧取豪奪,不斷蠶食民營工商業的生存空間,山西各地商會的功能和活力反而大幅削弱。

據民國期間曾出任太原商會理事長(即會長)的錢莊商人徐瑞楚回憶,1930年前後,根據閻錫山政府的規定,太原商會改稱太原市工商業聯合會,以商號或工廠為會員單位,下設至少26個同業公會,包括銀錢業、紗布業、百貨業、機器業、藥材業等。理事長自然是工商界的頭麵人物,或為有實力的資本家,或為他們相中的代理人。對內,應能為企業排憂解難;對外,則特別注重與地方政府和駐軍巧妙周旋的手腕。

徐瑞楚說,那些年工商聯有兩件最費周折的頭等大事。一是應付政府要糧要款,因為差不多每年政府都會以各種名目向商界借錢,且通常隻借不還;二是各種稅務的交涉事宜。到了1946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商人最怕閻錫山征募“常備兵”,因為幾乎所有符合年齡標準的“壯丁”都在劫難逃,要躲避一個兵役,至少需花500個袁大頭(銀元)。

麵對要糧要款,工商聯的辦法是以同業公會為單位,按戶數多寡及業務範圍、盈利狀況等,各自分攤,其間商戶免不了為負擔多少互相爭吵,負責人隻能設法擺平。至於苛捐雜稅太多、商戶不堪重負之時,工商聯也要據理力爭,請求減免。當然,商人逃避重稅的辦法,過去和現在一樣,就是做假賬,真賬一本自己看,假賬一本應付政府稅務官員,對此,夾在中間的工商聯也無可奈何。

但對各類政治勢力滲透企業的企圖,太原市工商聯倒是態度很鮮明地予以拒絕。如閻錫山1936年成立的“自強救國同誌會”,要求不論什麼單位都要設立分支部,國民黨太原市黨部也打算進駐商會。工商聯負責人說:“商人隻知發財,以後你們想幹點買賣,我們大力幫忙,你們的組織不要建了。”直到解放軍壓境、閻錫山敗走山西之日,太原市工商聯裏都沒有“同誌會”和國民黨的人。

據徐瑞楚憶述,民國時太原市工商聯是個有錢的單位,每年各商號企業會員交納的會費,除去開支尚有富餘,一度坐擁房產200多間,銀行存款達數萬元大洋,各處持有股金幾十萬元,在太原電燈公司、保晉礦務公司、晉華紡織公司和山西省銀行等企業,有不下數萬元的股權投資。

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期,閻錫山實行所謂“平民經濟”,山西省及太原市私營工商實業,均被閻的官僚資本西北實業公司和“平民經濟執行委員會”屬下機構取代,中小商號企業紛紛關門倒閉,規模較大的工商資本則爭相向外地流走。根基既被掏空,舊太原市工商聯的好日子至此走到了盡頭。

“自願”退場

1949年4月24日,閻錫山的五台縣老鄉徐向前率部攻克太原。受到戰火波及,太原市麵蕭條,全城僅有700餘戶工商業者留人應付門麵,不少同業公會名存實亡。同年11月,新中國成立太原市工商業聯合會籌備委員會,著手重整基層商業組織,以求盡快活躍經濟。

經過“發動群眾、宣傳政策”等一係列細致思想工作之後,到這一年年底,太原重新開門營業的商戶(包括攤販)超過6000戶,同業公會也恢複至26家。

據致力研究山西地方商會曆史的學者任步奎介紹,1951年4月22日,新的太原市工商聯正式成立。他們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發動全市工商界開展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活動。截至7月中旬,全市工業行業共認購戰鬥機1架,價款15億元(舊人民幣麵值,1955年以1萬兌1比率折換新人民幣,下同),命名為“私營工業號”;商業行業共認購戰鬥機2架,價款30億元,命名為“私營商業號”。在此前後幾個月,他們又捐出慰勞款兩筆合計8200多萬元,這一年的八一建軍節,全市同業公會再度籌集慰問金2175萬元。

1956年1月,全國範圍內的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進入高潮,太原市工商聯下屬各同業公會分別成立了“公私合營行業小組”,據稱一個多月內就完成了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工作。當時的政策方針是動員“可有可無的一般商業”盡可能向工業轉化,特別是行商、批發商等不利於國營經濟主導的商戶,更是重點轉業對象,一時間,商戶紛紛“自願申請工業化”。

太原全市全行業實現公私合營後,政企合一的專業局和國營專業公司相繼成立,以商號會員為主的各同業公會,成為一個空架子,遂於1957年下半年陸續解散。

想當年,劉篤敬再度出山執掌山西商務局和山西商會時,恐怕沒有料到,經過半個世紀風吹雨打,這個曾經一言九鼎、一呼百應的機構,最終會落得如此結局。